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碳排放约束目标下的经济发展。充分挖掘碳减排的潜力并选择有效的碳减排途径将有利于减小碳减排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与途径。结果表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能源使用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这决定了云南省经济的高能耗、高排放特征;云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创造了条件;目前的能源使用结构和效率及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云南省实施碳减排的巨大潜力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多样化途径,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重庆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研究其高排放产业低碳发展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减排目标.相关数据表明,重庆6大高排放产业能源消耗占比高,减排空间巨大.运用脱钩指标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各产业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基于分位数面板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0—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9个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行业碳减排效应及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碳减排效果与行业特征、区域环境及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体地,低碳排放行业率先发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以重工业、能源生产相关行业为代表的高碳排放行业对碳排放未见显著抑制作用,与居民生活、城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行业碳排放不减反增。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均得到强化。基于研究结论,针对性提出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转化、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不同区域与产业的差异化应用、注重居民低碳行为引导和加强合作交流等建议。研究有助于深入考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行业碳减排的影响,为针对性制定行业碳减排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1.86%;江苏省城市应采取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开发低碳能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城市统筹协作,合理利用土地和构建智慧城市等措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0年,我国确定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八个城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鼓励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六年来,各试点城市碳排放规模与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增速较试点前均显著降低,试点后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各试点城市的碳减排绩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普遍高于同类地区;各试点城市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减排目标。总结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应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低碳发展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按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计算出各地在1995—2007年的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区域对外贸易密度、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密度都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碳排放随着贸易密度的增加而增长,中部、西部的边际碳排放比东部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该加快对外贸易战略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型贸易产业,实施区域性能耗与碳减排政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低碳合作,力争获取更多的低碳技术转移与绿色基金。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旅游碳排放核算——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并从终端消费角度核算了2007年山东省旅游碳排放。结果表明:以隐含碳指标衡量,2007年山东省旅游碳排放总量为7.88MtC,其中国内旅游碳排放占93.07%,入境旅游碳排放占6.93%;以单位消费碳排放指标衡量并与最终使用相比较,在山东的旅游消费属于低碳消费;以人均碳排放指标衡量,入境旅游碳排放远高于国内旅游碳排放,同时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碳排放的差异也反映在碳源构成方面。由此建议山东省发展低碳旅游时关注入境旅游低碳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入境旅游碳减排中侧重建设低碳旅游交通,在国内旅游碳减排中提倡使用清洁的热力与电力。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工作目标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高碳排放区,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以2005年和2010年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主要排放来源,提出控制能源产业碳排放量过快增长、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和碳汇项目等节能减排的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Tapio脱钩指标,利用1995—2009年山西省五大代表性产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数据,分析了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与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碳排放脱钩情况较为乐观,而第三产业的碳减排成效较差。最后以实现低碳导向型经济为出发点,针对山西的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2,(1)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因缺少着力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看,农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增加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一般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在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从低碳农业技术供需两端入手,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技术这一关键因子,设计构建"绿色金融—低碳农业技术—农业碳减排"的路径模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与碳减排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聂鸣 《经济评论》2012,(5):144-151
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主流科学界对此达成的共识及其激发的国际政治响应,推动了经济学界对碳排放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绿色生产率与效率、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因素解析法虽能识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考察的因素具有局限性,多元计量分析弥补了因素解析法研究的不足,基于生产前沿的生产率与效率评价模型为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模型能模拟复杂经济系统中碳排放及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有关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多视角研究有待完善,基于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微观经济研究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13.
〖JP2〗低碳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载体。在分析低碳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碳排放技术特征,将低碳产业分为具有能源替代技术特征、天然具有低碳排放特征和促使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等3类产业。根据碳素流变化特征,〖JP3〗将低碳产业分为碳存储产业、碳汇产业、碳替代产业、碳循环产业和低碳化产业5类。根据产业碳排放量和产业增加值指标选择低碳产业组合,满足成本最小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的双重技术经济约束,并参考碳排放产出弹性,规划不同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最佳升级路径。〖JP〗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成本和碳排放效率的不同,将再制造技术分为高碳技术和低碳技术。基于企业运作层面的碳减排视角,构建碳排放税机制下市场需求随机的企业再制造技术选择非线性整数规划决策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性质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征收碳排放税将影响企业的再制造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决策,合理的税收水平能有效促进企业采用先进低碳技术,淘汰污染技术,推动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而过高的税收水平会损害企业利益,对碳减排贡献微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6.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合2004—2015年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市面板数据,在测算各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之上,考虑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和宏观政策影响的外生性问题,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各省农业碳排放影响的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2004—2015年,5个低碳试点省农业碳排放量普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省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陕西省、湖北省和辽宁省低碳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该地区农业碳排放量,而广东省、云南省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整体上来看,2010—2015年,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未能对农业碳减排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现行减排政策的目标偏好性,导致农业领域内碳减排的实施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电力生产消费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但迄今大部分研究都忽略了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的电力需求量。实证结果如下:碳排放与电力需求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不同地区碳排放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经济增长、资本存量等对电力消费有正向的作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则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而城市化水平和电力价格对电力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国家实行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地区间差异,并通过如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转变能源结构等途径,以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Logistic模型突破以往的对于碳计量的静态评估,可对数据进行动态预测。根据江苏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将江苏林业产业分为18个小类,基于Logistic模型对江苏各林业产业碳排量进行动态预测,指出江苏林业的碳排放水平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但增幅趋缓。江苏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林业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降低碳排放水平,林业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产业碳减排效率,从而为江苏提出林业产业的低碳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明晰化的碳综合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对于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至关重要。以钱塘江流域10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收支核算体系分析钱塘江流域县域尺度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及其碳收支平衡关系,运用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钱塘江流域进行碳综合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规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钱塘江流域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总体不断增加。碳排放量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格局,碳吸收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0—2020年钱塘江流域碳排放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60,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在0.86~1.03之间,碳生态承载系数在0.02~15.81之间。流域内县域单元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差距较大,碳供需错配现象比较严重。(3)2020年萧山区、余杭区和富阳区为碳综合补偿平衡区与低碳控制区,常山县、开化县、建德市和淳安县为碳综合补偿获补区与低碳优化区,临安区和桐庐县为碳综合补偿获补区与低碳控制区,杭州市市区为碳综合补偿支付区与低碳减排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