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使得大量产能逐渐积累甚至过剩,国内需求饱和、海外市场门槛提高以及银行授信过度集中促使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均被国务院列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本文详细指出了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困境:产能过剩行业识别困难;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困难;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授信规模较大,依赖程度较高;银行贷款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2.
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多次产能过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次: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三次化解产能过剩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实施效果。借鉴美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我国应标本兼治,以经济结构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依托市场,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干预;创造需求,加大对外投资输出过剩产能;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过剩产业兼并重组;调控适度,避免政府的过度投资推高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3.
高智 《中国市场》2014,(7):87-90
认为水泥产能总体过剩。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与技术门槛下降、信息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是导致水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建议通过四个方面的工作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扩张;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淘汰力度,降低产能总量;推进产业升级,推广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理;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田惠敏 《中国市场》2014,(41):40-42
在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产能过剩成因的梳理,以及对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提出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即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兼并重组力度,以及扩大内需和加强制造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要求把去产能作为重要改革目标。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突出的阻碍,且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是长期性的、全局性的、体制性的。文章认为我国现行的产业政策是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不但没有化解产能过剩,反而使之愈演愈烈。为深化去产能目标在经济运行中的进程,认为应以"走出去"疏通过剩产能化解途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应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转型机制、多层次的投融资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并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部分产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剩产能的退出和转移是当前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为河北省过剩产能通过对外投资进行转移提供了契机。本人分析了河北省通过对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的优势和劣势,并以对接中东欧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投资环境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如何平稳化解企业过剩产能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能否实现良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难题,而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可供选择的两个重要路径.本文分析了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化解过剩产能的内在机制,并基于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比较了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提升对外出口水平仍是削减企业过剩产能的主要突破口,而对外直接投资尚未成为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主要路径.虽然出口增加对化解过剩产能存在一定的负向反馈效应,但这一负向作用并没有抵销出口对化解过剩产能的正向作用.尽管从理论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相比,更能够化解企业过剩产能,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时间短、总量小,尚未对消化过剩产能产生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在使用多个估计方法、替换变量测度方法等分析后仍然是稳健的.本文研究为客观评估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对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合理消化过剩产能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如何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已然成为政府、实务界和学术界热议的焦点。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文章以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其次,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作用,在取得银行借款较多、企业所得税税负较低、土地使用成本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而对于行业信息环境的调节效果不敏感。证明资本市场开放是通过缓解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来提高产能利用率从而化解产能过剩。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标的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进而化解过剩产能。文章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缓解政府干预带来的中国式产能过剩,在丰富了"治理产能过剩"相关领域研究的同时,也为"金融服务于实体"这一政策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魏琪嘉 《商》2014,(13):57-58
一、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情况分析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过剩产能一般都能依靠投资、消费、出口而得到消化或缓解。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大大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水平,是一次全面性、绝对性、长期性的产能过剩,而且本轮产能过剩面临的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与上几轮产能过剩相比,去产能的时间会更长,遇到的困难会更多。  相似文献   

10.
李昂 《中国市场》2014,(49):154-15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呈现出新的特点:长期性过剩、新兴行业过剩、金融资本过剩及投资与需求过剩,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行业存在进出壁垒,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结构失衡以及企业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仍有利可图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5):255-256
2013年以来,产能过剩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那么,"过剩"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从市场失灵、央地关系等因素出发,探究了诱发本轮过剩发生的原因,认为分税制改革下,央地两级政府不合理的财权和事权和行政管制下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是引发产能过剩的根本因素,归根到底还是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航  李平  杨丹辉 《财贸经济》2016,(5):91-105
按照直观理解,出口与产能过剩成反比例关系,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反之则为避免滞销而控制产量,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然而,这仅是出口波动对产能过剩的“销售效应”.对于一些企业不排除存在“竞争效应”,即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检验了出口波动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发现出口波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中小企业或非国有资本比重越高的行业中,出口与产能过剩的负向关系越明显,“销售效应”占主导;反之,在“竞争效应”作用下,二者关系越可能为正.因此,外需冲击对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差别,粗放拉动出口未必对化解产能过剩有预想的效果.借助外部市场治理产能过剩,应向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出口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3.
建筑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建筑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一是在企业内部实施纵向一体化,促进产品和服务升级;二是深入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分析行业特点,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4.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家电等耐用品消费的升温,汽车、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船、机械出口规模的扩大,有效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7.1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6.3%,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产能严重过剩矛盾,2012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4%。严重的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投资效率,危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对钢铁行业重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并从行业市场结构维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对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中,化解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央政府力图通过"专项奖补资金"的形式,用政府补助化解过剩产能。为此,总结了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钢铁行业的实际案例,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补助如何作用于供给端,化解产能过剩提出政策建议:政府补助不应对产能过剩严重的亏损企业进行大量补助、政府补助要专款专用、政府补助要用于发展新产能、支持新的吸纳就业产业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而现阶段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作为系统性经济行为,其内涵包括把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压减掉、促进存续产能实现优化和转型升级、坚持政府与企业协同推进、注意防范和化解风险等。在去产能的实践中,财政政策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推动作用,财政政策的创新可以使其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现阶段,完善去产能财政政策,可以在以下方面探索推进: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成本的倒逼机制、以财政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和产权交易、有效安置下岗职工、妥善实施债务处置。  相似文献   

17.
张国胜  刘政 《财贸经济》2016,(12):116-132
利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2005、2012),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结合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渠道考察了相关机理.研究发现:企业的属地经营加剧了产能过剩并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具有省级市场的属地特征,企业在省际之间的市场扩张能够抑制产能过剩.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中国在省级市场内部存在诱导企业过度进入并加剧投资的影响渠道,这使得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省际市场扩张能够强化企业竞争并影响其产能决策,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因而能够在全国发挥抑制产能过剩的作用.据此,通过以省级政府为重点完善顶层设计、鼓励企业在全国开展跨区经营、将全国性销售指标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等措施,完善中国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8.
郑伟宏 《现代商业》2014,(20):63-64
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1996-2012年产能过剩程度,对未来三年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预警,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刘先雨 《消费导刊》2014,(10):52-52
在国际经济低迷和我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并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应积极借鉴相关国际经验,转变产业调控政策,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长期性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产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为达到规模经济,不断的增加投资、扩充产能,导致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暴跌、库存增加、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本文着眼于经济理论的不同观点来探讨当前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长期性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并就产能过剩造成的经济效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