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冬梅 《魅力中国》2013,(11):312-31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赵子惠 《黑河学刊》2011,(11):41-42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而谚语是语言中最具文化特色的部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深刻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性。英汉谚语,作为一种凝练、精华的语言,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日常交流中。为了再现英汉谚语字面以外的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需要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感情色彩、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英汉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关于“知耻”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思想,几乎在各民族的典籍和口传文化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无数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故事传说等。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耻之心和道德理念,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和世代传承的做人标准和伦理准则,连刚离开襁褓,  相似文献   

4.
罗弦 《魅力中国》2014,(26):163-163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读起来很好听。是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话语,素有“民族之明镜”及“语言活化石”之称。谚语这种古老的语言表意手段势必呈现出民族风采;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共同财富,它的主题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人类思维、文化的相通之处及相互影响。本文从英汉谚语的产生、特点、形式以及英汉谚语对译几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谚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翻译受文化因素影响较大。俄汉谚语在音律、句式、用词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在翻译俄语谚语时可采用直译、异化、归化等方法,既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也要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避免文化误译。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不再是“落后”、“迷信”、“原始”“蒙昧”的象征,而是被看成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许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经过策划和包装成为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很高的旅游产品。古占村民族风俗习惯的挖掘和开发,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山子瑶的民俗风情特色,使世人进一步了解瑶族文化生活,而且为其他有意开发民族旅游业的村寨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大兴安岭森林中“最后的山神”,独特的“桦树皮文化”,神奇的狩猎技艺,原始古朴的遗风,展现出这个北方古老民族令人神往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8.
英语谚语凝聚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是英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英语听说、阅读、写作教学中合理地渗透谚语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赵磊 《中国经贸》2011,(24):85-86
一、企业文化的演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冯雪 《魅力中国》2013,(29):297-297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人大会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总结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足可见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适应当下形势需要,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带动公民素质提高,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北民族民俗中的冰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民族民俗中的冰雪文化是东北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冰雪环境中形成、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她经历了“以实用为目的,逐步演化为娱乐竞技活动,随之升华为艺术,直至成为重要的经济形式”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远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艳红 《魅力中国》2013,(11):152-152
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几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差异的文化背景.以期从新的角度探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李娟  谷玉文 《魅力中国》2011,(5):286-286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经济全球化和产品消费所挟带来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一体化,很可能会给民族日常生活的人带来一种深刻的影响。这是由于“本土精神”的失落所造成的。而设计,则通过商业的营运,藉由从观念到生活的潜移默化,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说到云南的优势,“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等赞誉,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上,云南真正可宝贵的,真正具有持续发展力的资源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了,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最大资源。在39.4万平方公里的红土高原上,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有十几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各民族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语言文字,这些都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宁波通讯》2011,(20):10-11
导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沉浮。而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鄞州区实施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对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具有鲜明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又要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加强其民族文化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做好文化营销工作尤显重要。凤凰卫视在“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文化营销策划中,注重文化的机遇、理念、形象、经济运作,为华文媒体走向世界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和社会的观点与态度。由于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英语和汉语谚语有其相似性与差异。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不断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孙立杰 《理论观察》2009,(3):149-150
声乐艺术通常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我国北方农村还有广大农民非常喜爱的“二人转”唱法。民族唱法、二人转唱法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已成为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跃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说,声乐所包含的演唱形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毕松 《新西部(上)》2014,(1):82-82,87
本文用分析大量俄汉谚语翻译的实例,阐述了运用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探讨俄汉谚语中的等值问题,尤其是谚语背后的文化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归属之争让更多中国人意识到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严峻性。中国的文化生态正面临“危机”,从生态学的角度切入有助于剖析民族文化的维系、传承、积累和创新。文化生态安全的保护应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建立起“文化自觉”意识,加大法律制定、政策落实、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确保中国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良性发展,方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