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工作的整体,是现场审计的前期准备,保证、引导现场审计的正确进行。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它是涵盖广、时效性强、成本低的一种审计手段。非现场审计主要是对审计客体的数字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我们不间断地对审计客体的变化进行监测,以便发现一些规律性或普遍性的东西,并对审计客体作出予警方面的报告,为防范风险和现场审计提供工作重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非现场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状况的数据、报表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依据现行的金融政策法规,对其实施监督检查的一种审计方式。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手段的日趋现代化,非现场业务审计在整个审计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大。而目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多是把主要精力用于现场审计。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应加深对非现场审计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商业银行内部的非现场审计工作具有即时性、完整性、系统性、预警…  相似文献   

3.
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全面梳理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现状,剖析其与现场审计之间的协同问题,构建数据、人员和项目管理三个维度的非现场数字化审计与现场审计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其中数据因素是首要因素,人员因素次之,项目管理因素的影响较小。基于此,提出应用非现场数字化审计平台、统筹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模式和管控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程序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数字化环境下审计组织协同创新和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非现场审计的必要性作了分析,对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进行区别,并比较两者的优劣点。同时阐述非现场审计的主要作业流程,提出商业银行如何做好非现场审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现场审计的实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的现状,分析了非现场审计在审计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实现非现场审计的方法。并对该方法中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给出了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建议。本的研究为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在对某个项目进行现场审计前,可先对其进行非现场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反馈回的审计表格,以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济活动,初步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  相似文献   

7.
李祎 《现代企业》2014,(5):66-67
随着大数据、电子化时代的到来,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日益成为关键方式或手段.非现场审计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在审计人员不到达现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系统实时或批量地处理被审计对象的有关业务信息,而对其进行及时、准确审计.  相似文献   

8.
刘莎 《企业导报》2011,(15):147
本文在分析了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非现场审计促进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探讨了现阶段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非现场审计是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弥补现场审计不足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银行目前开展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银行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玉文 《湖北审计》2014,(10):35-37
本文基于中国人保财险非现场审计工作实践,对非现场审计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概述了中国人保财险在非现场审计的概念、工作模式、技术要点与指标体系上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家审计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审计环境的互动协调下,已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审计内容的角度对国家审计的发展阶段进行总结,认为应分为萌芽阶段、财务审计阶段、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行阶段和问责审计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在受托责任确立的前提下,随着民主政治的进程和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而日益彰显,反映了国家审计发展的不同历程,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可能演绎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理 《价值工程》2012,31(6):110
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被审计单位及其业务的日趋复杂以及人们对审计工作期望值的急剧高升,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世界资本市场审计失败案件频繁发生。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对我国民间审计的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审计环境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审计质量“规模误区”及异质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优势途径及2008—2009年沪深A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存在审计质量"规模误区",且审计"规模误区"限制和干扰了审计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审计规模差异尚未足以形成良好的异质竞争力,异质路径选择缺乏系统性的引导和监督。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应当加强审计核心能力的衡量标准建设、增强质量信号传递、完善市场协同机制、推进审计法制化和特色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审计风险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审计风险模型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理论分析出发点。国家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风险存在实质性差异。国家审计风险具有风险评估外在压力不足、经济业务活动微观查处责任等特征。从舞弊动因出发,国家审计风险由错误风险、舞弊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应用国家审计风险模型,审计人员应在分析建设项目参与各方舞弊可能性的基础上,从审计成本、审计效率的综合角度考虑确定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  相似文献   

15.
在对政府审计面临的崭新挑战以及全球总体发展态势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从国际层面诠释了世界审计组织应对挑战所担负的职责及作出的贡献,并以奥地利最高审计机关为例证,从国家层面阐述了应对挑战作出的贡献,最后概述了从国际及各国政府审计发展中所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审计尤其是政府审计的影响。按照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分别论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如何改变或强化了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规范、审计报告的内容,以期对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为了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其审计目标不断演变。内部审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以防弊纠错为主的财务审计阶段,为满足管理需要的管理审计阶段及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管理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于21世纪初从国外引进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其风险管理体系尚需不断究善,因此,在风险管理审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主要对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政府审计的激励与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雷刚 《价值工程》2006,25(9):138-139
政府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审计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对于政府审计人员的激励问题的研究并不鲜见,本文运用多重委托代理理论对审计人员的激励与约束进行研究,得出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要想使国家审计的效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司晓琍 《价值工程》2010,29(16):36-37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要点,文章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基本涵义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和要点;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重点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审计创新     
本文介绍了中外有关“审计”的不同定义,概括出不同审计定义中的相同关键词——独立、审查(检查)。介绍了创新理论及对当今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认为审计创新理论应包括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教育、审计知识、审计体制创新等,并提出思维创新是一切审计创新源泉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