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们走的方向就不正确!”史密斯嚷嚷着摔门而去。在A项目的团队研究工作中,史密斯强硬地坚持己见,并与其他人时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样的消息不断被灌进实验室负责人达琳的耳朵里。“其实他非常的聪明和优秀”,这是达琳对他的评价,但他与团队其他人的不和,又确是事实。“没必要谈什么团队合作,走出实验室的每一分钟都在浪费时间。”维克多也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他同样对合作的团队不屑一顾,让人们感到“伤自尊了”。而查理和麦克这两个达琳的得力干将,被分到一个项目组后,居然水火不容起来,在一个重大问题上两个人意见相左。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世界文学话语背景下,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致力建构“东方诗学的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中心论同等性质的中国中心的本土主义心理,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内涵,我们是我们的“他者”———“他者视域”的思维模式,并视之为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使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在东方诗学体系内“中国诗学、“印度诗学、“日本诗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商业和商业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商业之于人类社会酌重要性自不待言。汉语中关于各行各业的概括分类,无论是古代的“士农工商”,还是现代的“工农兵学商”,“商”都赫然在列。而且,商业一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在现代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在古代,“城”与“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城”者,“以盛民也”(《说文解字》),是用来安置百姓的地方,包含城市的很多基础设施。而“市”者,“买卖所之也”(《说文解字》),是做买卖,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市”与“城”共生并共同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城市。有“城”无“市”,不可想象,也绝无可能。我们都是“市”民,如果没有买卖,没有“买卖所之”的“市”,我等市民的衣食住行就无法得到保障。即便是在农村,人们也要有集市才能生存发展下去。《汉语大字典》中“市”有11个义项,其中7个与“买卖”和商业有关。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天地》2004,(5):20-21
他几乎是一夜成名。一部《国画》无疑“咬”中了许多人的痛处,他却“咬”住不放,收不住笔,一本一本地出书,写得愈发让人心惊肉跳。有人说他的小说开创厂“反腐文学”的先河,也有人说,他写的那是“摸黑”文学,咬得许多人神经都痛,浑身不舒服,早晚会出事的。  相似文献   

5.
棒喝营销     
詹姆斯是一名业务员,销售的商品是“销售与商业管理课程”。这天,他去拜访美国西部小镇上的一位房地产经纪人。詹姆斯来到这名经纪人的办公室,向他介绍所推销的课程。介绍完后,詹姆斯看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只好单刀直入:“您想参加这个课程,不是吗?”经纪人回答说:“哎呀,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该参加。”  相似文献   

6.
在时下异常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个机遇往往就会成就一份事业而好机会总是稍纵即逝谁快,谁就是赢家——汽车新品挽救惨淡经营 2000年7月,李宣毅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毕业后,他做过多种生意,但都“无疾而终”。 2004年4月,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一位“贵人”给他的事业带来了转机。李宣毅的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他的一个学生张文亮两年前留学日本攻读汽车制造专业,2004年5月回国探亲时, 专程前来探望恩师。交谈中,张文亮得知李宣毅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突然想到日本正流行的一种新型汽车用品, 忙问:“你听说过汽车漆面修复神吗?”  相似文献   

7.
棒喝营销     
詹姆斯是一名业务员,销售的商品是“销售与商业管理课程”。这天。他去拜访美国西部小镇上的一位房地产经纪人。  相似文献   

8.
“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商业词汇中的“贾”在上古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本义是“做买卖”。春秋战国年间,它引申出了一系列新义,派生出一系列新词。唐宋以后,“贾”的使用渐趋衰落,到现代只作为语素保留在“商贾”这一类词当中了。“贾”的词义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商业经济活动对词义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商业语义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贾”的分化与消亡。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方法是灵活运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商业文学研究”是以教师的创新科研为基础开设的特我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喜欢文艺和哲学。王国维早于鲁迅接触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思想,所以王国维的文论思想对鲁迅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有过一些影响;但是由于二人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文论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具体表现:虽有不同的认识和思维角度,但都有对传统和外来文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和行动;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鲁迅汲取了王国维的重视文学特性的一面,但反对他完全排斥文学社会功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与王国维又都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但是鲁迅更强调理性、客观的"神思"作用,因而纠正了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狭隘和错误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论观。  相似文献   

12.
看客是鲁迅杂文和小说中经常提及和描写的对象,鲁迅对看客形象充满了不满与憎恶,并以形象的手法对其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惩罚。鲁迅对看客现象的关注源于他作为启蒙者的使命感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而他对看客的愤激态度则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13.
鲁迅半生为官,从不受贿。困难时期,勤俭节约,亲自记账,苦度时光。晚年经济宽裕,却不买车买房,而是大量购买图画书籍,以支持新生的文化事业。他量人为出,勤俭度日的理财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体现了鲁迅高尚的情操人生追求。这对21世纪的中国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所有创作中,其杂文引起的争议最大,争论的焦点在于鲁迅杂文是不是文学,症结则在于鲁迅杂文有无审美性,其艺术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鲁迅杂文是鲁迅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鲁迅文体的彻底解放,是鲁迅追求个性自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鲁迅现象”与“金庸现象”、“鲁迅精神”与“金庸精神”、鲁迅的《铸剑》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鲁迅的阿Q与金庸的韦小宝、鲁迅的杂文与金庸的政论、鲁迅的写实手法与金庸的虚幻写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世界级大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不朽,金庸不倒。  相似文献   

16.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由此整部集子的审美风格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是"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理论体系占据着中国宗教的主体地位。在宋朝"三教合流"的背景下,陆九渊思想受到了禅宗的深刻影响,和禅宗有融会贯通之处,但陆九渊在吸收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又对禅宗做出了超越。  相似文献   

19.
威尔第是欧洲歌剧史上杰出的戏剧作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数量众多,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歌剧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创作传统,也体现了他本人独特的创作特点: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利用一切有效因素,因此他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总是一种崭新的面貌,对后人的歌剧创作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20.
像鲁迅其它有关孤独者小说一样,《伤逝》主旨意在塑造涓生这个孤独者的形象,并借此揭示“五四”后这一特定时期,包括鲁讯在内的启蒙先驱者心灵抗挣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