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危害到生产经营单位正常经营,而且可能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危害极大。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经济利益的驱使;二是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特征,使得当所有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相矛盾时,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欺骗所有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出台的《会计法》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依法管理、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形成的各种环节层层设防。会计信息的形成遵循证——账——表的顺序,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针对这三…  相似文献   

2.
所谓虚假会计信息是指违背《会计法》、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规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而编造的数据。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方法很多,但从其形成的动机上可分为无意的虚假信息和有意的虚假信息两类。无意的虚假会计信息大多是因为会计人员业务不熟练、经验不丰富而出现的工作失误,无目的性;而故意的虚假会计信息均是由于组织或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指使或怂恿会计人员违规编造的。不管其形成的动机如何,虚假会计信息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就要解决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3.
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主要基础。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制定和调整税收、财政、金融、物价等政策的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假账,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虚假的会计资料日见增多,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改进建议作一番浅析。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对会计资料人为地进行“技术性处理”。近年来,有些单位或部门的领导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利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监督体制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约束机制上存在的空子,无视《…  相似文献   

4.
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工作的经济管理作用。因此,探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寻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人手。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过程中存在蓄意操纵的行为。文章通过在不同经营者、会计人员或会计公司、投资者参与情况下的两两博弈分析,提出将会计公司嵌入企业会计系统作为制度保障机制是一种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会计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形成特征,即必须经过会计人员的采集、加工、处理和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的过程。但会计信息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因为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反映,除受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采集、加工和处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企业管理当局以及其他各利益主体的制约或影响。下图可说明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过程中存在蓄意操纵的行为.文章通过在不同经营者、会计人员或会计公司、投资者参与情况下的两两博弈分析,提出将会计公司嵌入企业会计系统作为制度保障机制是一种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虚假性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圆 《审计月刊》2009,(8):47-47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虚假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在会计实务中.虚假会计信息有两类表现形式,即“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所谓“假账真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虚假的.而会计处理是真实的,造成了会计信息虚假,如虚开发票、编制虚假预算等。所谓“真账假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真实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违规的,以致提供的会计信息虚假.如不合理地利用会计政策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虚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对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状,一些省、市和地区陆续试行了“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以下统称为会计委派制),对治理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其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除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监督不力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淡化的结果。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关系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一)随意调节收入、成本,制造虚假盈亏制造虚假盈亏的行为目的主要在…  相似文献   

11.
王自力 《活力》2004,(7):56-56
一、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分析1.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形成了六套组织机构,即老三会(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与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如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委托一代理关系,公司的经营者比投资者了解更多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财税制度和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相对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各项财经法规、政策,在会计工作中执行不力,单位部门普遍暴露出会计信息虚假的问题,已影响到会计信息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济风险等方面功能的发挥。现在,新《会计法》进一步强调了会计资料要真实、完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根除当前会计信息虚假的重要法律依据。 一、会计信息虚假表现种类 1、原始凭证虚假。目前,有些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开具、收理一些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在开具发票时,不能按照时间顺序和规定要求,逐栏全部…  相似文献   

13.
重塑会计诚信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走出诚信危机,重塑会计的诚信,成为会计界所有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问题谈一点看法。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所谓“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地位,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一种现象。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  相似文献   

14.
论会计立场选择与虚假会计信息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防范,从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立场选择入手,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会计精神独立是解决公司内部人造假的必然选择,并对其实现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及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唤回会计诚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虚假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甚至严重背离和歪曲。包括会计确认缺乏甚至编造事实依据,会计计量、记录歪曲经济事项,会计报告披露不完整,甚至出具虚假报告等等。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会计信息失真的困挠。据统计,2005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中被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发表意见或发表保留意见的有182家,占总数的51.6%。其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本文拟就如何治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谈些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会计专业判断的意义1.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专业判断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生命力,而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具备有用性、可靠性、相关性和中立性的特性。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  相似文献   

18.
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经营者为向出资者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必须要提供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主要披露出资者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的状况,相应形成了基于资本保全的财务会计和基于资本增值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会计。两种会计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明确这些差异并分别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对于出资者的资本保全和经营者业绩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出发,以会计信息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以博弈论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经营者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素香 《企业研究》2011,(12):91-91
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称会计造假的责任。不少单位及工作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以致于在处理会计事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工作偏差、错漏现象较多。改进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明确会计法律责任的承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