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了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以生产过程的绿色标准化为手段,通过合理加环,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玉米秸秆、牛粪(或羊粪)、鸡粪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秸秆青贮、蚯蚓养殖和有机肥生产等方式,得到高效循环再利用,玉米、牛肉(或羊肉)、鸡蛋(或鸡肉)等产品更加优质安全,实现生产全过程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经示范验证,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玉米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100%,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90%以上,农业综合效益提高58%以上,比"玉米-牛-沼-肥"模式的综合效益高22%以上。  相似文献   

2.
推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基于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将生猪养殖、芳香樟种植、清洁能源生产等不同主体通过沼气工程枢纽纳入一个统一分析框架,建立农业循环生态经济模型,以政府补贴、污染物排放征收费用、沼气价格,沼肥价格,芳香樟油价格等作为外生变量,考虑在不同情景条件下,通过对这些外生变量进行赋值,利用调研数据来模拟各生产者在不同情景下的效益变化,进而分析集约化养殖企业养殖模式及其生产行为和政府对保护环境的成本,从而寻找到能使政府调控目标与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行为相吻合的政策。当存在国家补贴及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猪-沼-林(果)"循环经济模式是养殖企业进行废弃物处理的最优策略。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沼气企业、养殖企业、种植大户、终端用户等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才是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流域绿色农业循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针对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环境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玉米、小麦两大主栽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等技术的组装配套,试验研究总结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型模式"玉米—牛—沼—肥"、大田设施配套型模式"小麦—菇—肥—果(葡萄)"、小型养殖场型模式"牛—沼/蚯蚓—肥/饲料"。并对模式、特点、技术集成要点及效益进行阐述分析。对该3种模式在石羊河流域典型区域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示范验证,农田节水30%,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60%,牛羊良种化率提高30%,奶牛母犊牛生产率达88%,减少化肥施用量20%,减少生活能源支出55%,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75%,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6%。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经济》2013,(12):44-44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粮、菜、林、果)”。其基本做法是,在养畜或养禽业的基础上,建立沼气池,将养殖业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即将沼气作为养殖场照明和加热的能源,沼液、沼渣直接作为肥料施用于周边农田。增产增效情况:实行农牧循环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牧产品品质提升、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种养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当前确定区域种养的匹配问题是发展种养结合的关键。[方法]文章根据农田氮养分平衡理论,基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的原则,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氮养分平衡法估算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全市各乡镇的种养平衡状况。[结果]2015年舒兰市单位农用地面积的实际畜禽养殖量为17.3头/hm~2(猪当量),理论估算出的单位农用地面积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为14.6头/hm~2(猪当量),实际畜禽养殖量已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在17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的实际养殖量还没有达到畜禽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如果考虑到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可销往外地的情况,当全市有20%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就能实现全市的种养平衡。[结论]在将来县域发展种养结合过程中,通过发展有机肥产业是缓解实际畜禽养殖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上限的可行办法,同时,应加强各乡镇的种养匹配的量化估算,科学规划各乡镇种植与养殖结构使之实现种养平衡,减少因种养不匹配带来的环境承载力负荷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为舒兰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南畜北移"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面前有一份常规种植的大米,和一份不打农药的生态大米,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无公害的生态大米。可是,农产品的生产和我们消费者的生活毕竟有着距离,相隔着诸多环节,我们又如何判断"无公害"食品的真伪呢?近年来,奉贤区农委逐步鼓励农户打破传统的养殖方式,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动态循环。为了使得生态种养模式更具有可推广性,拓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2016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省靖安县黄龙凤凰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种植业有机衔接,克服了传统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影响生态环境的弊端,探索出循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江西省靖安县黄龙凤凰山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位于靖安县香田乡黄龙村,有成员100余名。合作社主要从事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畜禽养殖、果业种植、园林苗木培育。合作社建有绿色有机水稻基地3941.72亩、  相似文献   

8.
<正>沼气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不仅能生产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还可以将粪便、秸秆、垃圾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河北定州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大县,耕地115.5万亩,年  相似文献   

9.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节水型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以水稻种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正奉贤区农委鼓励农户打破传统的养殖方式,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动态循环。区农技中心起草制定了生态种养及循环农业示范专项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各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分别采用稻虾、稻鸭、稻鳖、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养殖对于水质极其敏感的水生生物(鱼、虾、鳖等),通过它们来显示稻田水质。生态种养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畜禽养殖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困扰,同时生态种养体系中所产生的有机肥料还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对废弃资源发展新兴产业进行示范园区规划,以推进废弃秸秆综合高效利用,调节能源结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资源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充分解读国家产业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与措施,结合多年规划研究相关经验,寻找案例,深入分析、充分调研、科学选址,并采取现场考察、问卷调查、会议答辩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符合埇桥区秸秆综合利用整体发展方向、与上位规划符合度高、能够引导园区发展的规划方案,编制安徽埇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结论]通过规划引领园区的创建,投入使用的未来园区可提供清洁的替代能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腹还田;若通过作物育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系数提高0.03,可减少水稻秸秆产出1 360万t;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能够减少区域秸秆供应量,且随着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减少秸秆产出的作用将持续增强。[结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减少"无效秸秆"产出,减轻秸秆处置压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解决"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未来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调减"高产秸秆"作物改种"低产秸秆"或"零秸秆"作物;在充分发挥作物经济产量潜力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低产秸秆"型作物品种、优化"低产秸秆"型高产栽培模式等途径控制作物秸秆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种养分离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重构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确定了14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从实证角度对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测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对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重已经高于经济效益权重,说明当下社会更加注重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明显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小、中、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值分别是非种养一体化的1.16、1.20和1.17倍;综合效益值随养殖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养殖规模为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值最高。结论 虽然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高于专业化农业生产,但在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中仍然存在种养失衡、种养协作微弱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最优化,因此从种养平衡、养分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和优化种植结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科学估算与评价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各种利用途径的自然适宜性,明确玉米秸秆资源开发潜力,促进秸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利用文献考证法,从大量研究文献中筛选41篇研究论文中的326个玉米草谷比有效样本数据,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采用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分级法,就玉米秸秆资源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用于包括新型能源化利用在内的各种用途的玉米秸秆资源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草谷比为1.10;2013年中国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403 368亿t,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适宜用于沼气生产,较适宜于新型能源化利用,即"三化一电";燃用级别为一般适宜级别;在饲料用途方面,玉米茎秆较适宜直接饲喂、适宜加工饲喂,玉米叶梢适宜直接饲喂与加工饲喂;在肥料用途方面,玉米秸秆属于3级有机肥级别;玉米秸秆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中较好的原料;玉米秸秆可用于工业加工原料,目前我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板材、纸浆生产的工业化开发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多宜性,玉米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将其转化为各种优质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地区,如何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方法 文章运用能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2009—2018年该系统能值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该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 2009—2018年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呈现“增长—平稳”的趋势。2018年能值投入为11.28×1021 sej,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是能值投入的主要来源,占能值投入总量的64.20 %。其中,单位产值能值投入量为1.47×1015 sej/万元,能值产出率为2.00,环境负载率为1.05,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91。结论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较为依赖工业产品投入。因此,建议黑龙江垦区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机械化生产定位观测站,加强农机具管理与应用,优化柴油和氮肥投入量,明确种养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种植结构调整视角的化肥减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提前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但"后零增长"时代,探寻巩固和推进化肥减施的有效对策仍是当务之急。[方法]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结果]化肥用量变化与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各省份化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也佐证了耗肥量大的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是助推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减变动的重要因素。[结论]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将成为控制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调减非优势区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休耕,综合运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障短缺农产品供给等种植业结构优化措施,是推动化肥减量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巩固化肥"零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17.
沼气模式链反映了产业之间的物流、能流循环关系,是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首先对山西沼气模式链的现状进行剖析,其次,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山西不同区域的资源、生态、经济特征,提出采用"区域资源条件+区域生态环境因素+区域农业主导功能"指标体系对沼气模式链进行适宜性评价。该方法引入"区域农业主导功能"的指标,能更好地体现循环农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发展目标。区域资源条件选择温度、太阳辐射总量、年秸秆产量、年畜禽粪尿排泄量等指标;区域生态环境因素选择盆地、丘陵、山地等反映地貌特征的指标;区域农业主导功能则选择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等指标。通过分析,将山西省划分为晋南盆地丘陵循环农业区、晋东南及晋中丘陵盆地循环农业区、晋北大同忻定盆地循环农业区、晋西北风沙治理循环农业区、晋西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循环农业区、太行中条山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区六大循环农业区。最后,阐述了各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和所选取模式,确定实施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多元筹资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节水型区域的典型———甘肃省定西市农村发展沼气"三料"俱缺的现状,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技术,以沼气发酵生产为纽带核心,把种植、养殖联结起来,充分利用节水型区域的雨水集流,建立起"种草+养畜+水窖+沼气+太阳灶+高效农业"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体系,对定西不同区域条件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开展对"三沼"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从而达到干旱半干旱节水型区域农村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废物资源化、生活用能再生化,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