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辉  陆慧 《农业经济》2002,(8):28-29
在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 ,增大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力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背景下 ,农民增收困难依旧很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此环境下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和收入特征对发达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对较落后的地区具有前瞻性警示意义。  江浙地区中的苏南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领先地域 ,对全国农村经济的走向具有示范性作用。在此我们选择南京市的江浦作为发达地区中的麻雀来研究。江浦地处南京城郊 ,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 ,是发达苏南和欠发达苏…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则是增收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通过对沈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制约因素、增长潜力等环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提高沈阳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一、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1.人均收入总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改革开放20年,沈阳市农民收入增长12.5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倍,平均每年增长11.9%。但按照增长速度和特点,可将沈阳市农民收入增…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富裕的过程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而且这种在富裕过程中的有先有后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社会的贫富差距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阙值内,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因素的积聚与爆发。在运用基尼系数对贫富差距进行考察时,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0.4,也就是说,超过这一数…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从2001年开始农民收入扭转连续多年增幅下滑的势头,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就目前而言,仅仅是恢复性的增长,基础很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突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观念障碍:农民“守土有责”的传统观念制约着从土地分离的农民,使得他们把回家务农作为生存的一条退路。政府的各级主管部门,对农村诸如税收的管理,仍按照传统办法进行,使得许多早已脱离农业的产业工人,仍然要交纳农业税。 体制障碍: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城乡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我国目前在体制上仍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消除城乡壁垒的因素,如户籍管理、劳动佣工等制度建设滞后等。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究其实质也是体制问题。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6.
石林县是昆明市辖的一个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725平方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占69%,半山半坝区占16.3%,坝区占14.7%,总人口22.2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8.6%,少数民族人口占32%,粮烟,旅游,畜牧,石材及林果是县域经济的五大支柱,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1元,在昆明市12个郊县(市)中列第9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592元,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173元。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农民增收的现实表现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 ,由于农业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 ,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 ,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 ,导致乡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具体表现如下 :(1 )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 ,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宽松 ,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 ,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效益明显下降。如 1 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 ,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 5 1 .1 % ,低于 1 998年的 5 3.1 %。 1 99…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广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年的119 5 0元增长到 2 0 0 0年的 186 4 5 1元 ,增长了15 6 0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3 30 %。但从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 ,广西农民纯收入增长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的特征 ,尤其是在 90年代后期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 5年明显减慢 ,并呈逐年下降之势 ,2 0 0 0年 ,广西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这在改革以来还是第一次。我国加入WTO后 ,广西农民收入增长的条件与过去相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增加农民收入面临许多复杂的因素。一、制约农民收…  相似文献   

9.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显明提出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继而对农民收入现状和影响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促进农民增收要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其重点与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迅猛脚步,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温泉县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乃至疆内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分析温泉县农民收入现状、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及其他收入。城镇化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之一,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一个新高度。新型城镇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能否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新的课题。文章对湖北省部分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与走访农户、搜集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就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值,减少农业产业链内耗,实现农民增收;(2)新型城镇构建农民市民化社会构架,提高了农民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3)新型城镇化改变发展模式,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与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增收。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运行,同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为调查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年收入、非农收入的来源、流转政策、流转方式、是否有土地流转市场及农业合作社对土地流转意愿正面影响,而与城镇的距离对土地流转意愿负面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来源、农业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市场这4个自变量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且达到显著影响。[结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及多元化形成的背景下,文章研究结果对于河南省土地流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注册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别从自然本底、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区域环境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其分布密度呈现以黄淮海平原为中心,圈层式向外递减特征。(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合作社和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两者占所有合作社的83.39%。(3)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呈现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种植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江汉平原,林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吕梁山、武夷山等主要山脉附近,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豫中、湘黔、甘陕等地区,渔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江汉平原、鄱阳湖和太湖周边区域;辅助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4)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源禀赋和自然本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解释力相对较强,社会经济基础次之,地理区位最小。然而,各主要因素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分布的影响大小有所差异。结论 上述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优化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 (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程度,旨在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文章运用DEMATEL方法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准则层中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主导因素。指标层中,原因因素以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融资渠道3种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结果因素以农村转移就业人数、特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施肥技术等比较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属于中等水平,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性为良好,社会服务体系、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益均为中等水平。[结论]现阶段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社会服务体系贡献率相对较低,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旧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短板,因此,提升以信息、金融为主的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的增长事关"三农"全局,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文献研究早就显示:农民收入低且不稳的这种状况,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难题,而且是发达国家的难题,更是现代国家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于建构了以二元经济理论、倒U曲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以及人口流动理论为代表的经典理论模型,试图找到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国内学者则主要通过实证表明,制度化缺陷、城镇化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应该从优化制度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人力资本、改革金融体制以及创新农业科技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瓶颈,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收入翻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3万元,如何在高起点上完成2.6万元翻番任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法、研讨法、文献法,梳理北京市"八五"以来的农民增收政策,得出在增收政策力度增大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收入水平增加明显,1995~2014年收入增长6.3倍。二是结构变化明显,工资性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转移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三是区域差异明显,地区之间不平衡;城市发展新区增速略高于其它两个功能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四是内部差距明显,农民内部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城镇。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时,得出农民存在自身素质局限性、收入来源狭窄性及收入支出失衡性的现实问题及社会保障、土地、财政、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问题。最后提出以加强政策可持续性、增强政策针对性、增进制度创新性为切入点,建立合理、有效、配套的农民增收政策体系,完成新形势下的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微观层面研究农户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优化农户行为,可为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模式。[方法]课题组于2018年7月在重庆四面山区域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了90个农户家庭,收到有关化肥污染量的有效调查问卷51份,问卷记录了该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和化肥施用量(换算为污染量)。基于问卷数据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农户的基本信息、资源利用、种植选择、生产投入、技术采纳、环保意识和兼业均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政治面貌、职务、受教育水平、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土地灌溉方式和处置作物秸秆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尤其是受教育水平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最大,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农业面源污染越小。[结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行为具有密切关系,建议积极推进"三农"建设,发展四面山特色绿色农业,在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的同时利用先进科技促进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