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 ,增大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力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背景下 ,农民增收困难依旧很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此环境下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和收入特征对发达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对较落后的地区具有前瞻性警示意义。 江浙地区中的苏南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领先地域 ,对全国农村经济的走向具有示范性作用。在此我们选择南京市的江浦作为发达地区中的麻雀来研究。江浦地处南京城郊 ,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 ,是发达苏南和欠发达苏…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则是增收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通过对沈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制约因素、增长潜力等环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提高沈阳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一、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1.人均收入总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改革开放20年,沈阳市农民收入增长12.5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倍,平均每年增长11.9%。但按照增长速度和特点,可将沈阳市农民收入增…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富裕的过程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而且这种在富裕过程中的有先有后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社会的贫富差距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阙值内,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因素的积聚与爆发。在运用基尼系数对贫富差距进行考察时,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0.4,也就是说,超过这一数… 相似文献
4.
5.
一、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观念障碍:农民“守土有责”的传统观念制约着从土地分离的农民,使得他们把回家务农作为生存的一条退路。政府的各级主管部门,对农村诸如税收的管理,仍按照传统办法进行,使得许多早已脱离农业的产业工人,仍然要交纳农业税。 体制障碍: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城乡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我国目前在体制上仍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消除城乡壁垒的因素,如户籍管理、劳动佣工等制度建设滞后等。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究其实质也是体制问题。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6.
石林县是昆明市辖的一个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725平方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占69%,半山半坝区占16.3%,坝区占14.7%,总人口22.2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8.6%,少数民族人口占32%,粮烟,旅游,畜牧,石材及林果是县域经济的五大支柱,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61元,在昆明市12个郊县(市)中列第9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592元,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173元。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农民增收的现实表现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 ,由于农业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 ,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 ,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 ,导致乡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具体表现如下 :(1 )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 ,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宽松 ,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 ,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效益明显下降。如 1 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 ,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 5 1 .1 % ,低于 1 998年的 5 3.1 %。 1 99…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广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年的119 5 0元增长到 2 0 0 0年的 186 4 5 1元 ,增长了15 6 0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3 30 %。但从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 ,广西农民纯收入增长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的特征 ,尤其是在 90年代后期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 5年明显减慢 ,并呈逐年下降之势 ,2 0 0 0年 ,广西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这在改革以来还是第一次。我国加入WTO后 ,广西农民收入增长的条件与过去相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增加农民收入面临许多复杂的因素。一、制约农民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 ,说明传统的农民增收思路 ,已经很难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新的思路和对策。从沈阳市“五九”时期农民收入发展的轨迹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收入的变化特征 ,以期找寻“十五”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九五”时期农民收入回眸 “九五”时期 ,全市农村围绕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高效农业 ,广开增收渠道 ,不断开辟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农民收入得以持续稳定增长 ,为农村居民从温饱向小康生活的跨越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10.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其重点与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迅猛脚步,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温泉县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乃至疆内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分析温泉县农民收入现状、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测算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分析农业产业发展与促进农户增收的耦合程度,探究其限制因素,对促进农户增收、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农业产业发展能力和促进增收能力2个维度构建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分析2012—2021年河北省及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 2012—2021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速较快。唐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最高,承德市上升幅度最大,廊坊市最低。(2)农业产业发展能力子系统和带动增收能力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协调等级向良好协调过渡。地级市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南部>东北部>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石家庄市和唐山市耦合协调度最高,廊坊市最低,承德市增长最快,邯郸市、张家口市等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3)农户参与水平中的农户参与度、农民受益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量为阻碍河北省及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子。[结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长迅速,促进农户增收效果明显,下一步重心应放在扩大龙头组织的带动能力,拓宽农户参与产业化渠道,让农户充分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注册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别从自然本底、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区域环境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其分布密度呈现以黄淮海平原为中心,圈层式向外递减特征。(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合作社和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两者占所有合作社的83.39%。(3)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呈现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种植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江汉平原,林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吕梁山、武夷山等主要山脉附近,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豫中、湘黔、甘陕等地区,渔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江汉平原、鄱阳湖和太湖周边区域;辅助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4)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源禀赋和自然本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解释力相对较强,社会经济基础次之,地理区位最小。然而,各主要因素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分布的影响大小有所差异。[结论]上述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优化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度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以及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兵团合作社的效率改进方向和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对兵团4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方法测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一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整体水平偏低,且综合效率水平偏低主要由是纯技术效率偏低导致。合作社规模和合作社等级负向影响合作社的效率,而理事会规模、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产业类型等因素正向影响合作社效率。[结论]改善合作社的纯技术效率可有效提升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且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理事会规模、理事长受教育程度、合作社等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培训频率、产业类型等因素均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评价新疆伊犁州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反映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期望,提出能够有效提高合作社绩效的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2022年对伊犁州136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微观调研数据,从财务、内部运营、社会、学习与成长、质量安全5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子联合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了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水平,并利用有序Logit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种植业合作社绩效的因素。结果 整体来看,伊犁州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较差。各维度绩效之间存在差异,且各维度绩效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管理者的社会兼职和持股比例,以及合作社的品牌建设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的绩效水平。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种植规模显著负向影响合作社的绩效水平。结论 应加强专业人员培育力度,优化内部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独特品牌,以规范健康发展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提升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 相似文献
15.
顾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130-134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遇到信贷难题。通过对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得到有效数据,文章从4个方面入手对广东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难成因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下几个因素是形成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难的成因:(1)省内农村金融支持与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的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2)信贷政策与信贷产品无法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而随机应变,缺乏创新性产品;(3)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扶持的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4)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信用水平有待提升。针对以上引起信贷难的成因,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1)加强金融支持的供给,优化金融机构服务,保障正规信贷资金到位;(2)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层次,创新信贷品种,贴近市场,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3)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逐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环境;(4)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主动提升自身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微观层面研究农户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优化农户行为,可为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模式。[方法]课题组于2018年7月在重庆四面山区域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了90个农户家庭,收到有关化肥污染量的有效调查问卷51份,问卷记录了该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和化肥施用量(换算为污染量)。基于问卷数据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农户的基本信息、资源利用、种植选择、生产投入、技术采纳、环保意识和兼业均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政治面貌、职务、受教育水平、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土地灌溉方式和处置作物秸秆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尤其是受教育水平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最大,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农业面源污染越小。[结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行为具有密切关系,建议积极推进\"三农\"建设,发展四面山特色绿色农业,在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的同时利用先进科技促进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人口的城镇化率、土地的城镇化率、经济的城镇化率、就业的城镇化率这4个自变量综合考察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收集近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 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且通过经济的城镇化产生显著负向的间接效应,而就业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不显著;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主要还是由人口的城镇化产生,但也不能忽视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控制变量中农业经济水平、农村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率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且农村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的间接效应。结论 建议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城镇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 (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效应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少免耕技术为例,基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山西4省614户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结果 (1)少免耕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在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带来的“选择偏差”后,通过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进一步证实了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少免耕技术主要通过提高作物产量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产量效应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异质性分析发现,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在新生代农户和规模户中表现更为显著;(5)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是农户采用少免耕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为发挥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少免耕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发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降低技术实施成本,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化肥长期过量低效利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农户实施减量化、有机化、精准化的绿色施肥行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绿色农业建设先行区陕北宝塔区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与化肥减量化行为、有机肥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关联效应,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与有机肥使用行为间关联效应不显著。(2)影响农户不同绿色施肥行为的因素具有异质性,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社会技术培训、智能手机使用、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农户有机肥使用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经营规模、果园收入占比、技术等级、合作社参与、智能手机使用、环境压力的影响,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结论 在绿色施肥推广普及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同绿色施肥技术间的关联,优化绿色施肥技术推广机制,强化其互动互补功能;应依据绿色施肥行为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异质性制定具体政策,推进农业由粗放化肥投入增长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