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世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服务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以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为例,阐述世界城市服务业在行业结构及空间布局方面的共同特征。世界城市的主导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为中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2.
文章构建了包含城市创新水平的城市综合效率指标,并基于2010—2019年26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升城市综合效率的假说.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综合效率的提升,其促进作用在经济发达区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端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的阶段需求增长最快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关键枢纽节点,是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并发挥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的网络控制力,有助于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协调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建设全球城市方面走在了前列,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顶级全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经济能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未来,中国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应重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培育科技创新中心、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强化全球城市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5.
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关键枢纽节点,是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并发挥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的网络控制力,有助于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协调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建设全球城市方面走在了前列,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顶级全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经济能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未来,中国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应重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培育科技创新中心、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强化全球城市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3,(3):134-13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产业集聚化和产业高端化可以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9.
王常君 《活力》2009,(4):40-40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提升农业和工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0.
王友军 《企业导报》2012,(22):127-128
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淄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把淄博打造成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35个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服务业规模、结构和效益三方面构建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来评价服务业发展水平,运用区位熵指数、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中心城市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中心城市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规模、结构和效益水平差异明显;(2)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演变较为显著,高水平的城市始终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主;较高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地区;中等水平的城市数量减少,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3)从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优于生活性服务业,并且其内部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升较为明显,科技、物流、房地产业始终保持着突出的专业化水平;(4)从城市来看,各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专业化水平突出的城市数量增多;(5)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支撑水平、人才科技支撑水平和信息化支撑水平对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东部和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在工业化水平、资本支撑水平、人才科技支撑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当前,石家庄市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阐述石家庄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提出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财智血脉,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机遇,从实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聚集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环境、加快创新步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部地区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较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崛起的严重瓶颈。文章借助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2010-2014年中部地区重点涉及的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的5年间,中部地区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以武汉、长沙、郑州为代表的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较高,半数以上城市与最优方案接近度较小,综合竞争力较差。归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并存在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中部各城市需要强优势补短板,并借助区域联动战略的牵引实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有着明显增长,但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在省内各地区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内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目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安徽省来说,是经济腾飞的一个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等级规模结构,而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域分工相对分散,地方化程度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别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地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将市场范围扩散到邻接城市,抑制邻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都市工业园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型都市工业园以总部经济为发展模式、以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对所在城市及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