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桑养蚕曾是泸县农村的主要副业,在1994年桑园面积达到近5万亩,养蚕10万余张,年产鲜茧近5万担,蚕农收入3000万元。近年来,国际丝价波动较大,部分地方对蚕桑发展产生了疑问。栽桑养蚕的效益究竟如何?为了推动“惠民行动”和“一户带百户”活动,我局在天兴镇场口村选择了5户示范户,对其栽桑养蚕成本收益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茧品质优良。近年来,祥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机遇,建基地、重投入、舞龙头、创品牌,蚕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打造优质蚕桑基地按照省、州农业产业化总体布局和高产优质桑园标准要求,祥云县围绕建设"万亩乡、千亩村、百亩组、万元户"的工作目标,在禾米甸坝、城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是一个蚕桑产业龙头村,全村有4800多亩桑树。为了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保宁村成立盐津县宏峰蚕桑专业协会,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引进桑蚕良种繁育技术,请蚕桑专家每年为协会会员举办技术讲座,进行田间指导,向协会会员及广大群众传授科学植桑养蚕、消毒防病、省力化养蚕等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抓住退耕还林、"东桑西移"的良机,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在退耕还林地块种植蚕桑7100亩,其中2500亩已经见效,平均亩产值达2500元,年实现总产值625万元。2011年,全乡蚕桑收入突破1万元的共有30户,其中同兴村就有10余户。同兴村乡边自然村农户李文树种桑养蚕,年收入达到2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阿都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是云南  相似文献   

5.
杨宋 《致富天地》2006,(10):17-17
云南省弥渡县建立龙头拉动、示范户带动、科技推动机制,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建成桑园3、3万亩,2005年养蚕7006张,产茧245.2吨,农民养蚕收入达478万元,既增加了山区农民的收入.又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章立 《光彩》1996,(12)
做个“报发户”如何?章立报载:吉林省磐石县在旺乡花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报发村”,全村200多户,80%成了“报发户”。该村户户订报,多的订了20多种。订以致用,有的按照报刊提供的新技术种粮;有的发展多种经营,大搞中药材生产,全村一半人家种中药材;有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引路粮增收 云南省永平县厂街乡的岩北村,辖11个村民小组、494户农户、1996人,是一个典型的集高寒、民族于一体的农业村,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4个民族。全村有林地面积12835亩,森林履盖率91.4%。在全村3544亩耕地中,水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1.3%。  相似文献   

8.
大姚县三台乡是“三台核桃”的原产地,也是大姚县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乡。截至2007年底,全乡核桃面积达13.2万亩,当年核桃干果产量近1500吨,全乡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000元。该乡干河村委会月拉黑村民小组有村民29户,2007年核桃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27户,全村核桃收入72万元,人均核桃收入5373元,成为大姚县核桃生产“状元村”。月拉黑村民小组农户开顺若家,种植核桃3124株,已挂果500多株,2007年收获核桃干果近3吨,收入达到6.8万元,成为核桃“状元村”中的“状元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曼俄村结合实际,推行"党支部+蔬菜瓜果合作社"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冬季蔬菜瓜果村和小康村。全村户均年收人达到6万元以上,有三户人家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不仅家家户户建盖漂亮的新楼房,而且都买了摩托车,还有16户人家有了小汽车。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委会曼俄村民小组是一个傣族自然村。全村共有162户、720人,耕地面积552亩,以种植橡胶和蔬菜瓜果为主。早在  相似文献   

10.
昌组 《致富天地》2007,(7):20-20
光山村是云南省昌宁县温泉乡茶叶种植专业村,全村350户1460人,以前,光山村只有1000多为低产花园,人均年经济收仅500元,20%的村民靠救济度日,是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弥勒县小龙潭村坚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村65户、240人有林地6573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借绿生金”成效显著,人均纯收入一举突破3000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生态型小康第一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新开河村603户人家拥有400多个蔬菜大棚.全村每年仅种植大棚蔬菜一项就收入1200万元。富裕起来的村民说.咱能过上好日子.谁也忘不了咱的村主任王守和啊!  相似文献   

13.
白僵蚕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具有润肺化痰,解痉止血等作用。我们采用塑料大棚人工生产白僵蚕,不但可以大批量地生产白僵蚕,而且质量好,效益高,一张蚕种生产白僵蚕是卖茧收入的3倍以上。该技术可防止白僵菌对养蚕地区环境的污染。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丙锋 《农机市场》2004,(12):47-47
我们村32户人家,有6户在外经商,3户搞养殖业,现有时风车18辆,占全村拥车量88%,是我镇闻名的时风车运输专业村。  相似文献   

15.
<正> 河北雄县咎(zǎn)岗镇大四方村(邮编:071802)放手发展工副业生产,集中经营塑料管产品。由于他们做到户带户,厂促厂,使全村很快形成了"一村一专一品"的格局。村民李大学创办起四方塑料制品公司,十几年来他发挥自身关系多、门路多、信息多的作用,帮助30多户乡亲的产品打开市场,很快红火起来,经济收入相当"热眼"。他们生产的20  相似文献   

16.
宾组 《致富天地》2007,(6):18-18
云南省宾川县大营镇大营村委会普中村,是该县唯一的苗族聚居村。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熊富英今年38岁,1985年12月从巍山县迁至普中村。回忆起1985年时的普中村,熊富英感慨万千,当时全村没有一户瓦房,放眼望去,全是荒草、野坝、茅屋,连学校都是陈旧不堪的仓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云南栽桑养蚕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上的赵州丝、永昌绸、滇缎曾驰名中外。近年来,云南蚕桑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开发进一步深化,蚕农收入持续增加,全省蚕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借力"东桑西移"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省129个县(市、区)有120  相似文献   

18.
《中国供销商情》2007,(10):34-34
地处偏远山区的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近日迎来了今年的第30万名游客。预计全村今年民俗旅游收入接近千万元,平均每个民俗旅游户接待约4500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40多岁的傣族汉子波温囡,是地处边陲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曼洪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他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以增加集体收入为切入点,以培植新产业、推广实用技术为突破口,使曼洪这一贫困的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村80多户人家都住进了现代新式傣楼,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进程中,云南省保山市受益匪浅。经过十年的发展,保山市蚕桑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居云南省第五位。2011年,全市蚕桑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蚕农户均收入上万元。政府扶持推动种桑养蚕在保山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该市的纺织业发展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2007年,保山市把蚕桑和茶叶、核桃一起列为重点扶持的三大产业。从2007年到2010年,保山市先后投入蚕桑产业发展资金95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