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当代非瓦尔拉斯均衡论研究的成果,是西方经济学在学术研究领域里的一颗明珠。它在原则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非平衡态经济理论,即:凡是认定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都应视为非均衡论;凡是认定均衡是绝对的,不平衡是相对的,都应视为均衡论。因此,我们肯定“非瓦尔拉斯均衡论”,无疑是“非均衡论”。非瓦尔拉斯均衡论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方法论,都是与瓦尔拉斯均衡论不相同的。非瓦尔拉斯均衡论所研究的是有效需求,是已实现了的成交额,它不仅研究市场价格涨落的信号,而且着重与资源配置相关的货源、销路……等数量信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宏观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简称非均衡理论)的出现使整个西方经济学有了一个突破性进展。这个理论产生于凯恩斯的宏观理论结构,但又不局限于凯恩斯分析的范围。它把凯恩斯理论中所包含的非均衡的分析方法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结构形式加以扩展和延伸。在最近十多年中,宏观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发展不仅描述了具有西方制度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动态过程,而且也逐渐扩展到具有东方制度特征的计划经济的领域,因为后者往往具有更典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特征。此外,非均衡理论还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因此,它正在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洪军 《经济评论》2004,(2):77-82,97
囿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框架 ,使新古典的货币理论难以处理历史时间和货币 ,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动态的货币经济关系。而凯恩斯则提出了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 ,力图建立不同于新古典的分析框架 ,但遗憾的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则错误地发展了凯恩斯的方法 ,最后又复归新古典。在货币理论中所涉及的均衡有三种 ,即新古典的均衡观、凯恩斯的均衡观和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均衡观  相似文献   

4.
市场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的以一般瓦尔拉斯均衡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都可以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来不受干预的发生作用。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生产和消费就能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并能实现最有利的结果,资源能被投入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也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这时的资源配置就称为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在瓦尔拉斯的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是完全界定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在均衡受到干扰时,新的均衡会瞬时出现,因此不存在失败交易(在非均衡价格上的交换)。在这样的逻辑下,完成一笔交易不需努力,只要支付适当数量的现金就行了,单是价格本身就可以把资源配置到它们最高价值的用途上,从而,一些协调及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置于无中轻重的地位,政府除了建立一个保证市场交易能够得以执行的法律体系以外,没有太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凯恩斯革命的新浪潮。他们否认大萧条的基本教训,无视历史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复杂性。他们自上而下设计的自由化与私有化政策,导致苏东(前苏联和东欧)经济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大幅下跌。中国和苏东转型实验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重新检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例如均衡学派与非均衡演化学派关于经济波动本质的争论。转型萧条的惨重代价,使我们加深理解新古典经济学的误区,例如价格的线性供求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趋同理论。中国基于学习、创新和分散试验的新经验,将使经济学超越均衡优化的古典规范,去探索非均衡演化的复杂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中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存在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等三种理论模式,其在不同国家的区域开发中产生了各自实践效果,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选择“非均衡-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机制,重点实施“大开发”与“大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通过区域制度的非均衡性安排来实现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拉大了经济上的差距,更拉大了制度上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这种路径依赖的形成对由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和协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持续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对袁志刚教授的《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型问题探索》进行了评述。本书评从非瓦尔拉斯均衡的视角,从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性转型与社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本书的思想理路及其对中国问题的意蕴。由于中国的经济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结构性的,本书的方法和发现对于中国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通过区域制度的非均衡性安排来实现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拉大了经济上的差距,更拉大了制度上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这种路径依赖的形成对由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和协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何金龙 《经济师》2005,(8):18-19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设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认为经济能得到静态的短期均衡,在该均衡条件下经济以“常量”增长;放弃该假设,并对扩大再生产模型进行动态化扩展,则发现经济总是伴随“经济周期”、“就业下降”等非均衡状态,即市场要素不能出清,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手段,避免经济非均衡发展,必须调节资本有机构成比例,这正是宏观经济长期均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价值发现、经济非均衡与企业家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企业的性质视为一个价值过程 ,但价值过程的起点是价值机会的存在 ,这意味着存在帕累托改进从而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在论述了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的基础上 ,将企业家定义为非均衡经济中发现价值过程并通过企业实现价值过程的个人 ,按此逻辑 ,企业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并非促进经济均衡 ,而是加剧经济非均衡。导致经济趋向均衡的自发力量 ,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 ,即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我国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出发。从计划工作的规划,协调、配额三者统一的角度,探讨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规划、协调、配额三者都应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它们都意味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或调节,属于高层次调节。不同于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它们对经济的调节都存在一个“度”。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形势之下,计划的“度”与市场调节的“度”是互补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决定着计划的“度”和市场调节的“度”。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二者的“度”也就相应地调整。最后作者指出,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应拘泥于“经济中的计划部分究竟以占多大比例为最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鄢咏红 《经济师》2000,(12):141-143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涵包括“先富带后富 ,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在空间上先沿海后内陆“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和在时间上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非均衡发展是手段 ,均衡发展是最终目标。积极实施西部经济大开发 ,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齐昕 《经济与管理》2012,(10):49-54
“包容性城市化”作为我国低碳型城市化的精明发展路径与至高政策导向,通过整合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赋予各城市化主体共享发展成果与机会的权利,调节并突破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非均衡、非包容性瓶颈,为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型城市化提供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导.金融发展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动力因素,我国的非均衡金融加剧城市化矛盾,严重阻滞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亟待调节金融非均衡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学中,瓦尔拉斯用均衡概念证明对斯密的猜想进行了数学化的尝试,阿罗一德布罗意基于严格的假设进行了数学证明,这一猜想演变成现代经济学的内核——般均衡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在理想的无摩擦市场中,价格机制自发协调了人们的生产和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MGM,2001)。问题在于,既然交换及生产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正> 均衡概念的基本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立变量相等的均等状态,此即为“变量均衡”,对立变量不相等,即为“变量非均衡”;二是指对立势力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均势状态,此即为“行为均衡”,相反则为“行为非均衡”。正因为均衡概念包含上述两个内容,因此,均衡分析也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着眼进行。一部分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回首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史,统一的经济体被分割成实物面和货币面两个相对独立的层面,经济学也因此被分成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两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史称经济理论体系的“两分法”。以瓦尔拉斯均衡模型和萨伊同一性为代表的价格理论,以经济体的实物面为基础领域,研究商品供求与商品  相似文献   

18.
任何理论研究总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经济学也不例外。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市场出清。它是指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资本价格)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劳动价格)的  相似文献   

19.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1995,(3)
<正>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传统体制是以力求均衡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改革则以非均衡发展为基本特点.它包括地区发展的非均衡,不同经济形式之间发展的非均衡,企业间发展的非均衡,个人收入分配间的非均衡.15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非均衡发展的直接结果.但是,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之后,也常常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