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GARCH族模型的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GARCH类模型对我国沪市的日收益进行分阶段分析,得出了对于不同的阶段,利空和利好消息对我国股市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熊市,利空消息产生的波动要大于利好消息产生的波动;而在牛市,利好消息产生的波动要大于利空消息产生的波动,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投资者对风险所要求的收益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股市对信息冲击具有非对称性反应特征,利好信息对股市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等量利坏信息冲击程度是不相等的,中国股市在牛市市场条件下,对利好信息冲击反应大于利坏信息的特征在逐渐消失,而在熊市市场条件下,对利坏信息冲击反应大于利好信息的特征一直持续存在,本文研究了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其原因包括: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发生变化,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股市缺乏做空机制,散户投资者普遍具有从众行为.针对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股市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过程恰好经历了牛市与熊市两种市场环境的变更.那么,机构投资者在两种市场环境下有哪些作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有效性变化轨迹如何?通过对2001-2007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每年的截面数据回归和统计分析可知:EPS、ROA、ROE、CROA四种绩效指标的边际变化在2005年均达到峰值,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边际变化最大.在中国股市持续走低的熊市期间,EPS、ROA、CROA三条曲线呈上升趋势,而在股票的牛市期间,四种绩效指标的边际变化呈下滑走向.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对绩效指标中的EPS影响最大,在2005年时反映尤为突出.在熊市尾期的2005年机构投资者持股量的平均值处在相对最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14年的沪深300股票指数数据,可建立GARCH模型、TARCH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股票指数期货上市对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能够有效降低股票指数的价格波动;同时,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利于降低股市的非对称“杠杆”效应,即利好、利空消息对股市的冲击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熊市”和“牛市”两个角度,研究投资者情绪对黄金期货收益率的影响。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在QR模型中引入工具变量构建分位数回归IVQR模型,再分别用这两个模型分析投资者情绪和黄金期货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熊市”的市场情况下,投资者情绪对黄金期货收益率影响十分微小,甚至没有明显影响;在“牛市”的市场情况下,随着收益率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投资者情绪与收益率由显著负影响、不相关到显著正相关变化,端点处影响程度最大;比较QR模型和IVQR模型,IVQR模型能避免内生性干扰,更具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6年及以前上市的A股股票自1997年1月到2004年12月的月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就牛市和熊市对中国股市中期惯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牛市,惯性策略无法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原因在于输家组合的价格表现为显著的反转现象;在熊市,惯性策略在排序期较长、持有期较短时可以获得显著超额收益,且主要来自对输家组合的卖空。  相似文献   

7.
股市:轻舟欲过万重山 2005年股改速度加快。一系列利好政策正在落实和兑现,并且随着股价的回落,多数股票的市盈率降低,投资价值凸现,这为2006年股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容量大幅扩张,新股发行有可能会解冻等负面因素,专家预测深沪股市将有可能通过调整来终结持续5年的熊市。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并不能消除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全流通时期,大股东理性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及其后的股份减持很可能诱致股市的过度波动。对这种股市过度波动所引致的股市脆弱性机理我们进行了模型推导和因子分析。分析表明,牛市中,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资产注入会导致牛市的助涨。而当熊市来临时,大股东会停止资产注入并减持股份,进而起到熊市助跌的作用。针对由此引起的股市脆弱性,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9.
鉴于已有研究在考察价值溢价现象及其成因时都未考虑股市的周期性,本文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识别股市在不同状态间的转换,并分析价值溢价的时变性特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股市价值溢价表现出了与美国等成熟股市显著不同的时变性特征:牛市时期的价值溢价较高,熊市时期的价值溢价较低;市场高波动时期的价值溢价较高,低波动时期的价值溢价较低;价值股的下行风险低于成长股,时变风险无法对价值溢价及其顺周期特征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生存分析与变点理论对深证成指进行了研究,发现连涨和连跌的股指收益率服从伽玛分布,当股市发生变化时,伽玛分布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伽玛分布的两个参数很好地反映了牛市、熊市的趋势变化以及股市波动的变化。我们运用变点理论对这一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和超主权货币构建问题,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美国查抄“丝绸之路”、召开比特币听证会和中国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比特币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美两国政策信息对比特币价格波动均有实质性影响,无论是发布利好还是利空消息,都会使比特币价格在事件前后剧烈波动.实践表明,受政策信息影响使价格剧烈波动的比特币无法发挥货币价值尺度这一基础职能,其“合法货币地位”难以得到认可,且比特币市场扩张快,持有者以投机为主,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极大.在对比特币定性不一致并存在监管漏洞的情况下,各国应提高对虚拟货币的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股票市场成交量与价格波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个股数据资料和非对称成分GARCH-M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量价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股价的短期波动主要由非预期交易量解释,即非预期交易量所揭示的新信息是产生价格波动的根源;中国股票市场部分个股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利空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大于同等程度的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非预期交易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特征,正的交易量冲击(交易量放量冲击)比同等程度的负交易量冲击(交易量缩量冲击)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量价关系是研究股票市场的基础,又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量价关系在牛市、熊市和盘整市三种不同市场情形下可能有所不同的考虑,以沪市上证指数和总成交量为研究对象,借助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及产出冲击反应等方法分别对三类市场情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价量之间的确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沪市指数的变化总是可以解释随后量的变化,反过来则不成立。研究发现一些基于成交量的技术指标在熊市或盘整市情形中失效,而在牛市中尚具有一定效用。实证结果还旁证了中短期内我国股票市场是部分有效的,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有效市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对称的TARCH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非对称影响。得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具有杠杆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股票代码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数字偏好效应的存在,投资者刻意回避代码以“4”结尾的股票。在较长时间内,尾数是“4”的股票收益低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但这一现象受到股市行情的影响,牛市行情时,投资者回避“4”的行为表现明显,而熊市行情时则会趋向消失。具体表现为:牛市行情下,“4”组合的资产收益小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熊市行情则无此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莹晶当磨时杖一仑蜃由市扬耳夔讲符T觎崧  相似文献   

16.
利用VaR方法中不需假设分布的半参数与非参数方法,对我国8支开放式基金在以2004年-2005年为熊市代表及2005年-2007年为牛市代表的两段时期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上述方法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半参数及非参数VaR方法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对于突如其来的市场大跌,这两个VaR方法并不能做出很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计量经济学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别就牛、熊视角下我国沪深300股指期现货之间的联动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沪深300股指期现货之间都存在联动性,且在熊市时的联动性大于其在牛市时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2005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保险公司持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首先检验牛市和熊市不同的市场行情下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然后分析在股票市场暴涨暴跌中保险公司持股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公司持股在牛市中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而且在暴涨暴跌的行情中表现特别明显,而在熊市中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市场波动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1999-2001年的牛市行情中,软件板块的许多个股(以用友软件为首)受到众多股民追捧.然而随着网络泡沫破灭,漫长的熊市将众多软件个股拖向深渊。2002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17.4%.软件板块平均年跌幅则达26.7%。今年以来的软件股市,也是涨涨跌跌、风云多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开放式基金为例,以开放式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申购、赎回决策关系为切入点,研究金融服务业是否存在健康的"优胜劣汰"机制,投资者的申购、赎回以及其差额会影响基金未来的运作乃至基金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不同于以往文献多研究单一类型基金,本文选取股票型、债券型、平衡型三种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为样本,首先对基金研究的重要假设——业绩持续性进行检验,而后对开放式基金业绩与投资者行为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并以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例,考察一个完整的牛市、熊市、震荡调整的周期,研究基金投资者在不同市场阶段对基金业绩的反应。研究发现: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赎回与上期业绩正相关,申购与当期业绩负相关,赎回与当期业绩正相关;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申购和赎回都与当期业绩正相关,但是净赎回与当期业绩负相关;平衡型开放式基金的业绩与申购、赎回的关系与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类似。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牛市阶段未表现出"优胜劣汰",在熊市阶段,净赎回与基金业绩负相关;震荡调整阶段投资者对基金规模、分红等因素关注度小,只关心基金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