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明义 《发展研究》2013,(11):95-100
中国小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形成了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赋予了农民一定土地权益.但其不利于现代社会化生产,趋于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锁定状态.土地承包制实际是传统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路径的回归,其在一定产权效率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土地承包制的产权制度约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推进农地产权的资本化改革,促进农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是农地产权现代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推进小农农地产权制度的现代转变还须进行产权界定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健全等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既要产权细化又要产权清晰,而两者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性,即现代市场经济越发达,则要求产权越细化、越清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截止现阶段,我国土地的产权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明晰.现阶段,我国应将农地制度改革重心放在明确界定集体层次的权利主体,限制其集体层次的权力边界等处,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农户层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避欺骗国家层次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增加农地产出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从产权角度对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决定着产权的经济绩效。土地改革以来各种农地制度创新形式的不同经济绩效都与产权清晰程度和实施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项制度、政策都在都在调整和改革.而产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对经济绩效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农地产权结构是农地产权在不同主体间的安排以及产权内部各项权利构成的总体反映.本文总结了关于农地产权结构某些方面的相关观点和内容,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整理了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分别阐述其与农业绩效、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联系.以探求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地权改革途径,对未来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完善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农业经济腾飞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7,(11):178-193
科斯及其追随者关注于产权界定对生产制度结构的影响,从而使产权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命题。但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尽管科斯定理并未否定产权界定所隐含的交易含义,但却未能顾及人格化财产及其交易性质。本文认为,基于中国农地制度的特殊性,并鉴于新一轮农地确权中"生不增、死不减"的身份产权固化与地块"四至"的空间产权界定,有必要将科斯的思想范式进一步拓展到农地产权的交易问题——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如果不能通过产权的重新调整来改善效率,那么就有必要选择适当的产权交易装置进行匹配来改善总的福利效果。作者强调,应该在重视产权的生产制度结构的同时,深化对产权的交易制度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矛盾 ,如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集体所有权名不副实、农民缺乏对土地独立、稳定和受保障的产权等。改革我国农地产权制度 ,可从界定农地产权、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土地产权界区、开展农地产权的市场化流转等几个方面入手 ,而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较长时间内可以是土地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绩,但其取得成效的原因却莫衷一是.通过梳理不同学科对产权功能的论述发现,看似曲折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背后有着合理的经济、社会与政治逻辑,不同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都是在考虑制度实践困境、国家能力状况、国家诉求特征等约束条件下的抉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约束条件下适势推进制度变革,通过产权功能的逐次释放来提升制度绩效.农地产权功能发挥整体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功能发挥具有渐进性特征,社会功能发挥经历了由强制性向规范性的转变,政治功能发挥日趋自主性.在三权分置改革推进过程中,可在产权功能全面发挥的框架下推进制度创新,同时畅通社会与国家的协商渠道,及时回应治理反馈,以提升制度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地制度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土地产权不清,使用权缺乏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均田与稳定要求的矛盾等,其中都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所以要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给予农民平等的、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区别对待土地承包期内使用权的继承问题,才能促进土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茂春  谢昌浩 《经济师》2015,(3):96-98,101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本低效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在效率配置、效益经营、耕作方式上对农民收入增长束缚的现状缺陷。而农地产权界定模糊、农地流转效益缺失、土地养老负担沉重、可耕土地空间布局差等资源禀赋因素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注重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承包农户的物权确认、农地流转多重增益权、弱化农地养老保障功能、增加多元农业资本收益等制度措施是改善农村山区低成本效益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泽 《财经科学》2008,89(3):99-107
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关键性制度创新.农地产权主体虚置、严厉的农地用途管制导致的农民土地发展权缺失、现行法律时农民土地权益性融资实现再生产扩大争收入漉增加的可能性加以限制,是实行农村土地资本化的三大障碍.因此,在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中,做实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以土地发展权的贴现来分摊土地用途管制的成本,大胆尝试农地使用权抵押可获得性的农村金融工具创新,是土地资本化的改革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小产权房现状及政策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产权房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在客观上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房地产市场,其负面作用要大于其正面影响。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通过调整优化现行政策来使存量小产权房合法化;第二步,政府必须进行正式的制度创新,改革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内化现有制度下小产权房的负外部性,在新的制度安排上彻底消除滋生小产权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初期,为了满足农民的温饱诉求,党和政府逐渐认同了农民推出的“大包干”做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满足农民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诉求,党和政府赋予农民自主流转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现在,为了满足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权益的诉求,党和政府应赋予农民土地股份的权利,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按份共有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股权是集体经济的基础。改革初期以含义模糊的承包权替代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是为了达成改革共识;现在以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替代含义模糊的土地承包权,是改革深化和认识与时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革命,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革”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经营体制(“大锅饭”体制)的“命”。国有企业改革依次进行了企业身份转换(企业与政府关系变革)、企业经营权变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三阶段革命,使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目前,这三次革命还远没有完成,需要加大加强加深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地征用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制度困境表现在城市土地国有制与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矛盾、农地集体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矛盾。产权的自我保护与政府保护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两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国内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已开展5年时间,旨在将科技成果部分产权分配给科研人员,通过权利变革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状况。关于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目前缺乏整体定量评价。运用双重差分法计算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进而测算产权结构变化对试点与高校创新效率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因赋权而产生的高校与科研人员共有产权关系没有发挥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而高校与多元主体共有产权关系正向影响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加快构建精准的混合所有制权利配置体系,明晰主体间产权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高质量合作,逐步实现试点区域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产权既是农民获得土地收益的保障,也是农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解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问题,不仅需要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做实所有权主体,还需要用现代物权思想构建以"用益物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和治理机制来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与所有权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时也接受政府的土地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集中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转向"经济激励功能"和"(市场)主体培育功能",进而转向"资源配置功能",这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模式经济功能的演变路径,它反映了不同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基于制度匹配观点的分析表明:(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其实需要不同的制度匹配;(2)未来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必须联动进行。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在改革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陈剑波 《经济研究》2006,41(7):83-91
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唯一合乎法定体制的正规制度安排,承担着政府代理人、集体产权代理人、社区管理者相互矛盾冲突的三项职能。这一制度设计缺陷,引发了对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土地职能、村委会角色与职能冲突及集体所有制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治理结构问题,认为集体所有是均分土地的基本前提,而土地均分又是保障“人人有饭吃”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土地集体所有是既有的现实选择,这就使集体所有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农户经济结构的转型正成为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军民协同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影响协同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计划主导、计划市场共同作用和市场主导3种军民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军民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归属的主要问题。计划主导、计划市场共同作用、市场主导3种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归属应分别坚持“平衡利益、鼓励创新”、“注重效率、侧重长远”、“经济效率优先”原则,相应地采取“法律规范、兼顾合约”、“章程式契约”、“尊重市场、契约优先”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同时,还要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配套政策举措、法律制度等方面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和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