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正>河南省农广校立足三级建制体系办学和五级教育培训网络优势,紧跟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步伐,以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开发应用推广移动手机客户端"农广通"为核心,积极打造网络在线学习、在线考核、在线管理、移动互联服务和农广体系移动办公平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长的农业科技、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信息化需求和各级农广校教育培训管理需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你追我赶,智能化移动终端实现的信息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信息技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培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体系,加快培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培育管理、培育内容、培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为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引入新手段、新模式,注入新理念、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和为农民服务的重要渠道,全国农广校体系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载体,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势,积极宣传最新疫情动态及防控措施,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指导服务工作,服务农民疫情防护和农民教育培训多样化学习需求,多措并举支持做好春耕备耕。  相似文献   

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经验的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三代、第四代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为人们改进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科技保障。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不久前结束的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与利用座谈会上,中央农广校副校长刘永泉指出,媒体资源的建设利用是农广校工作的一项常态工作,抓好媒体资源工作,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学习长效机制的需要。这充分强调了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在今后农广校教学发展方向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力军、国家队,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新疆农广校全日制中职教育停办、农民教育培训水平亟待提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好新形势下的重要使命,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瓶颈。当前形势下,应发挥农广校作为农民培训主力军、国家队的品牌优势,借助已经建成的卫星小站等远程教育平台,通过多措并举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搭建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远程教育平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1月18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深圳市天天学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央农广校党委书记汪学军介绍了中央农广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希望双方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优质信息平台、媒体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在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渠道、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尊敬的李亚书记、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农民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美丽的牡丹之都洛阳如期举办。本届论坛以"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主题,邀请管理者、专家、机构和农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谋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之举,共商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之策,对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谋划布局"十四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2012,(1):50-50
2011年12月8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全面部署了"十二五"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农业部决定从2011年12月开始,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连续五年在全国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在全国农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本期互动平台对河南、黑龙江、湖北3个省份的经验材料进行了摘编,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步伐,应面向各地区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在网络信息时代,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搭建信息化平台,以此满足当地农民信息化学习需求,真正提高农民群体综合素质,并深化农业现代化改革。本文首先对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然后探究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构建路径,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农业农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农民急需的生产技术指导无法进行集中培训。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夏邑农广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线上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得农民好评。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线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意义首先,开展线上农民教育培训是应对疫情、发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2月12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北京召开全国农广校校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议集中发布了农民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掌上农广》移动学习APP、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等建设方案,并推出了寻找"最美农广人"活动。  相似文献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取得骄人成绩,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渐趋完善.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基石与大厦的关系,国家顶层和县域基层同时发力、久久为功,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有序高质量开展,那么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就会蓬勃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在县域构建以县级农广校为主平台,集成各方社会力量和资源,持续培育高素质农民,实现"一主多元"的县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有效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疫情来袭,北京市农广校全面部署,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扛起体系"一盘棋"防控的责任,以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各项防控工作进展有序、落实有力,阶段防控成效显著。北京市农广校充分利用体系网络优势,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同时,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远程培训,利用"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学习平台、微信、抖音、快手等手机应用开展线上培训,收看田间示范秀节目、关注北京市农广校公众号信息平台,开展线上授课、答疑、指导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6.
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科学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十八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学习成果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读书简报     
“农民读书月”活动作为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和抓手。山东省肥城市农广校把4月定为全市“农民读书月”,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在农村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受益的良好风气,形成主动学习、认真学习的良好氛围,使读书和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和优质资源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资源建设和共享一直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正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人们对数字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河北省巨鹿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自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县以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认定425人。为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个问题,巨鹿农广校积极探索,打造了一款集手机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媒体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手机报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民手机学习终端,建立了以巨鹿县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正从2019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提质增效行动。三年来,县区级农广校形成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同时,培训内容从突出产中向全链条拓展,从突出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在疫情期间,不少地方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更好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了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本期专题聚焦部分县级农广校在基层一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更多基层农广校提供参考,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农民教育培训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