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我国农村金融最主要的问题是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之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内生于农村,是天生的微型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农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在发展中需要坚持社区性原则,坚持合作制,坚持以专业合作为基础,坚持微型金融市场定位,追求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普惠。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放到重要位置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发展合作金融的经验对我们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目前。我国开办合作金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合作经济》2014,(5):16-16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的金融组织,具有内联农户和外联市场的双重作用,起到了农村资金蓄水池作用,发挥了现有商业银行组织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供销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一种“供销社+合作社”的模式来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珠金融合作有着可行的经贸基础,金融发展梯度明显,金融合作的互补性强。以此探讨泛珠经济圈内各主体金融合作,其中包括政府行政金融资源合作、金融机构合作和相关社会金融组织合作,推动泛珠金融合作的深化,进而有效促进泛珠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合作金融因其互助、扶弱性而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发展基础.传统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力量是以农信社为代表的,但历经曲折发展.其实际上逐渐从最初的合作性金融组织蜕变为一个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的金融组织.长期的"官办化"发展历程,使我国农信社不再能实现合作金融应有的职能,于是探索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去向,鼓励和发展新的合作金融力量,将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镇经济》2009,25(10):F0002-F0002
(一)制定促进新型合作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制度环境方面,与新型合作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部分。鉴于农户对互助合作金融合法性的顾虑,在法律上要明确农户金融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其产权完全归其成员所有,其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政府的作用应该局限在指导、扶持和监管的范围。此外,对农户互助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包括合作边界、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合作金融组织进行改革发展起来和新建立的一些合作金融组织。这些合作金融组织由于历史传统和现阶段刚刚起步两个方面原因,存在着若干制度方面的不明确、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深入发展。为此,本拟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对合作金融制度创新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解决我国合作金融组织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出一点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全国各地尝试性发展农民合作金融机构。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肩负着发展农业的神圣使命,根据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河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支持大众发展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创业有重要的意义。河南各地人民创新性实践,以信阳郝堂村、兰考南马庄村为例,解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道路选择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着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问题.从正规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结构来看,金融排斥解决的组织形态包括商业金融组织、公有制金融组织和合作金融组织.商业金融组织基于社会责任而向低收入群体和地区提供信贷资金.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立法参照.而遵循非营利性和地区化取向的公有制金融组织在解决金融排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粤港金融合作在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为更好推进整体经济发展,各大自贸区在广东相继成立,其中,以服务金融发展为首的深圳自贸区成长最为迅速.当前,粤港金融合作有着良好的战略优势、政策优势和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法制建设不够成熟、金融体制运转衔接受阻等方面的问题.深化粤港金融合作,需要在宏观层面和金融层面双管齐下,不断完善法律监管体系,促进金融体制变革,推动粤港金融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11.
侯利文 《改革与战略》2012,28(5):102-104,112
文章探讨了农村合作金融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断裂。并在此基础上检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供求失衡的原因,即外生合作金融的异化与内生合作金融的发展滞后、先天不足。最后,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即重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应对金融泡沫经济拓展东亚金融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全球性金融泡沫经济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本文分析全球性金融泡沫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大致表现、基本特征、主要根源及恶化趋势,进而剖析全球性金融泡沫经济发展对东亚经济体的长期负面影响和短期冲击,以及近期全球性金融动荡对东亚经济体造成的严重态势,最后提出应对全球性金融泡沫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东亚经济体金融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农村信用社激发活力,开拓发展的必由之路,怎样才能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红 《特区经济》2001,(12):30-31
一、保险业加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一)保险业金融合作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收入每年都大幅增长。1997年我国保费收入1072亿元,较1996年增长20%,1998年……  相似文献   

15.
刘达  贺李  王政 《中国经贸》2014,(17):167-167
农村合作金融投资组织是农村金融投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它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经历了近16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农村金融投资体系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分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世界农村地区面貌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投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的酝酿和提出,表明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走向全面合作的愿望。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也是区域内外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走向合作将使双方实现共赢,也符合和平发展的主流。鉴于中国与东盟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决定其合作架构有别于其他区域合作组织形式。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将极大地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华 《中国集体经济》2008,(15):165-166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因为政府主导缺失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体缺失,加剧了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的困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司"模式等是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亟待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多年金融工作实践中,我对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调研,多次与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农村合作金融工作者进行交流,对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些粗浅认识。实际工作中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合作金融组织法律地位欠缺。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性质、地位、设立、经营、监管、清算重组及财税货币等方面,只能依照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规来实施,对合作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形成了诸多困难和阻碍。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亟待启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合作迅速上升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美金融合作的重点表现在双方的市场准入,并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而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监管领域尚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美金融合作存在明确而显著的内在需求,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政府可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和创新的策略,推动中美双边金融合作,这将显著增强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有助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为全球金融治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未能互生互长,协同发展.在此情形下,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对推进两者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两者协同发展要素,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的一般模式,深入研究两者协同的理想模式——门槛条件下新型金融组织深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制定出两者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