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这不是一本编程的书籍,它还有一个小标题是“高产的项目和团队”你在书里面不会发现一行代码,但是如果你正在管理一个团队,你会在书的指导下更快的在产品中得到更多更好的代码。Tom DeMarco说,我希望所有读者,重新关注软件开发中“人”的问题。我希望看到一种人本主义的回归,就像文艺复兴那样。  相似文献   

2.
刘之强 《中关村》2007,(2):34-35
我很荣幸和许多企业家一起参加了“中关村民族品牌企业家重走长征路”这次意义重大的活动。这次活动有很多知名中关村的企业和组织参加。2006年11月21日下午,民族企业联盟团队和“我的长征”队员行走半天,夜间扎帐篷。行军和宿营的要求参照《我的长征》第29号任务令执行。11月22日民族企业联盟团队和我的长征队员行走30多公里左右到达西昌,并一同参观卫星发射基地。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是我个人人生经历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勒川 《中关村》2008,(12):74-75
于利身上有着典型的北方性格:豪爽、真诚,说话快言快语。他喜欢笑,他说公司销售团队在他的带动下,自信且充满活力。作为北京赛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于利见证了公司从成立至今所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那时,如烟研发成功后,决定将总部设在北京,从公司注册到组建团队我都参与其中。”那年是2004年,  相似文献   

4.
赵娇 《中关村》2004,(8):86-88
领导重要还是团队重要几乎成了两个对立的命题。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领导是其天然的代言人。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领导者的权力如何取得和如何发挥作用。但是,古今中外,一个成功的组织往往有一个好的领导和好的团队。而且,一般来说,好的团队是由领导者成功地建设起来的,并在运转过程中,对领导者也起到制约和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并打造一个好的团队?《中关村》杂志对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副会长、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女士进行了专访。日前,陈女士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邀请,在“迈向世界500强系列论坛”上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5.
”机会给准备好的人,准备好的团队.一定要自信才能成功。”同样自信也是一个团队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不仅要自信还要“信他”相信自己的团队,能发挥出最大实力。  相似文献   

6.
王永武 《中关村》2023,(8):24-25
<正>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人,了解这个时代的英雄,周广兵专门成立了一个以创作军旅题材和主旋律歌曲为主的公益团队——“中国V光”。在近日北京市公布的“首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名单中,一个叫小兵子艺术团的公益组织赫然在列,他的创始人是一名退役军人,名叫周广兵。初识周广兵是2022年1月18日在北京海淀区文化馆(北馆)举办的中国首部《冬奥组歌》演唱会上。《冬奥组歌》是北京冬奥组委会批准授权的,由中国V光公益创作团队创作以冬奥为题材的中国首部组歌,  相似文献   

7.
“市场工作是一项高压力、不断挑战自我的职业。提升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实践、读书。”“市场营销做了将近十年了。但从读了MBA以后,对于财务、对于战略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当我再和市场人沟通时,觉得他们的视野很窄。很多问题不够有高度不够有全局性。”  相似文献   

8.
张焱 《中关村》2015,(3):47
冥冥之中,无形之手让该相遇的人相遇,让该发生的发生,让奇迹的光芒绽放。创业契机: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和大多数的创业合伙团队不同,我和我的合伙人并不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搭档和老朋友。一年多前,我那辆经常有点小毛病的SUV,让我成为了他们的顾客。原本4S店里需要几千块,等上半天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花了半个小时,收了我三百块钱,全部搞定。我是一个互联网人,听惯了"极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8,(4):13-13
审计署长李金华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他自比为“国家的看门狗”,在老百姓中有极好的口碑。他替纳税人看着管理国家的部委怎么花钱,他和他的战友们恪尽职守,帮助咱们老百姓看好共用的“钱袋子”。审计署长这个部级“大官”,名声好听,其实是个极易得罪人的差事。李金华在位10年,铁面无私,敢讲真话,享誉“真言勇士”的雅号,自有其因。他在离任感言中动情地说,“我在工厂的时候,全厂职工拼死拼活,干一年,最多有二三百万元的利润。1985年,我到了审计机关,一看,有些部门一出问题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心里很不平衡。当时,我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用四个字来说,就是‘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马彦军 《中关村》2008,(4):94-97
像大多数海归一样,楼柏良虚怀若谷、不恃张扬。采访他的前前后后,他始终把同事、他人放在第一位:“如果说我今天有点成就,那也是所有同仁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不认为我做出了什么,这次接受采访,我倒是觉得我有义务为我们的团队、为中关村创业园的领导们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对王剐主任的采访过程是愉快而振奋的,从谈话中能够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个交通信息专家对于行业的独到见解和一个政府官员、团队带头人的魄力。“领跑交通信息应用”是王剐主任以及信息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简约名片上的一行字,可以看得出这样一个事业的目标已经渗透到他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剐,感受他和他的团队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其实我想每一个轨道的更换,应该都是自己去寻求另外一个挑战,如果说你在一个环境里,你比较舒服,或者是没有一些变化,其实你日子也会过得很好,那你就习惯性地习惯下去了,但是挑战不会出现吗?我相信它迟早一定会出现,只是说你怎么去处理它?我从微软到思科公司,其实当初,我觉得这个轨道的转换,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但是来了这边之后,我想得到了我们很多同事的帮助,也得到了很多在业界朋友的帮助,所以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也刚好是一个例子,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顺风飞扬的感世。  相似文献   

13.
最近,张铁林有“绯闻”惹身,成了娱乐界的焦点人物,这使我回想起与他的几次“近距离接触”。第二次与张铁林邂逅,是在今年初春他受邀在北大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主题关于“书法”和“收藏”。再次见面是在张铁林的家,不久前的一个上午,数位朋友同去他京北的家中。张铁林一开门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你提前了一个小时,我正在梦中哩。”众位有些不知所措之际,“皇上”已是转颜为笑,将我们让入书房。  相似文献   

14.
孔庆东 《中关村》2004,(5):108-109
我是一个读书速度很快的人,尤其是读中国当代小说。但是,《水乳大地》——这部描绘了“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画卷”(陈晓明语)的巨作,我却读得很慢,真像是一山一川、一沟一壑般在阅读大地那样。我读了大约七天,然后,又用两天再读了一遍。正如封底上阿来所说:“按眼下的注水写作,这本书可以撑成三本书。”我在北大的课上向学生们推荐了此书,并预言2004年1月出版的这部小说,必将成为2004年的文学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厉子  曾颖 《中关村》2004,(10):13-15
“启明星辰”是什么?是一家专业的网络安全公司,全称叫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卫士”是谁?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博士以及她领导的专业团队。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这家公司的时候,都不忘记提及一个有非常吸引力的细节,那就是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博士是一位“清秀纤细、神情淡定”的美女。  相似文献   

17.
毛志成  CFP 《中关村》2006,(8):110-113
一有些以“名流”、“名家”、“名人”、“成功者”或“著名人士”为名目的杂志、辞典,约我写稿或收录了我的词条,我的心都曾甜蜜蜜、美滋滋过。好像人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就成了世上的“人中之仙”,将来便有上天堂的资格而无下地狱的可能。当年我也曾有过此类幻觉,直到我年逾六旬已近“望七”之年时,才有了一点自知和自悟,随之也有了自我忏悔意识。要求伤害过我的人(尤其是在种种“运动”中频频整治过我的人)懂得忏悔,已经是不容易的事;要求我在一次又一次被“批判”、被“打倒”而事后终于脱离苦境之后做些自我忏悔,尤其更难,但我还是强…  相似文献   

18.
陈保华 《中关村》2008,(8):40-43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挑战,当时尽管很多人都不看好北京银行,但我觉得它的发展潜力比较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北京银行后来居上。”——通过十二年的努力,严晓燕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王岳川 《中关村》2004,(1):112-114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声音     
卫汉青 《中关村》2005,(12):9-9
本期“封面故事”《姚洪波:传遍世界的声音》,记述了广州惠威音响团队打造民族品牌扬声世界的事迹,读来振奋。惠威其实正是中国的缩影。回想一个世纪以前,拖着辫子的中国被讥为“东亚病夫”,发出的声音多是饥号和呻吟。经过百年来的奋斗,尤其是近30年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努力,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颗星球上最雄伟的交响曲。但是,这支“交响曲”还太短,声音还不够大。欧洲列强工业革命“交响曲”比我们早唱了200多年。更不用说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自称是龙的传人,原本发出的声音就该更高亢!本期“中关村论坛”,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