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创立过一些典型模式,以这些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未来设计是非常有益的。以下对三大典型模式:承包制模式,股份制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模式逐一进行分析。 一、承包制模式 承包制是我国的创造。这种制度最早在农村实施。正是承包制在农村的成功,鼓舞改革决策者将其移植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当初的理论设想是:承包制是一种两权分离模式,国家将经营权完全交给企业,国有企业拥有经营权,就有了活力,能适应市场,能提高效率。实践做法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1)国有企业拼设备,不做长远规划,不搞技术开发,做假帐,企业编造虚假利润,多报收入,费用挂帐,经营者、职工追求多发工资奖金,不追求国有企业的实际盈利,不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培养企业的发展后劲,国有企业的效益没有多大改善。(2)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更加恶化。(3)国有企业在与政府谈判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国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  相似文献   

2.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重要经营形式,是当前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就其中若干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利改税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意味着否定利改税,坚持利改税就不可能实行承包制。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利改税在处理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关系上的方向和政策总的说是正确的。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有其局限性,主要问题是只明确了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比率,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放权让利”、“税利合一”、“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进行的,这一思路主要着眼于限制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推动政企职责分开,强化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主导思想在实践中成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承包制”的理论基础。“承包制”通过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责权利结合,采用契约合同方式,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关系,调  相似文献   

4.
一、税利分流改革的背景在经历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各种企业机制、经营方式的改革和试点后,国有企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负盈不负亏,对国家的依赖关系仍未斩断,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5.
公路施工企业在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引发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工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一、改制过程中劳动关系的新问题1.改制后企业主体结构的分化形成了工资与利润分配上的矛盾企业产权制度的改变使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持股的企业越来越多,国有资本的退出,使得外来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均成为企业的主体。企业各主体追求不同的经济利益,投资者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经营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职工追求的是收入的不断增…  相似文献   

6.
<正> 激励与约束是辩证的统一,它能够使被激励者为了不失去激励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实施股标期权制目的在于引导被激励的国企经营者循着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方向规范行为。也是国企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举措。一、实施股票期权制是国企经营者激励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经了扩放权——承包制——股份的改革思路。承包经营责任制一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后,以股  相似文献   

7.
持股经营好     
经营者持股经营,主要是指对成长性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激励措施。即在对经营者实行契约化管理、落实资产责任和对企业经营业绩严格审计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使企业经营者持股经营,在取得约定业绩的前提下,获得各种权益,并使权益兑现中长期化。通过持股经营,使企业与经营者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促进经营者在不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各项权益,实现自身的价值,确保固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意义在于:1、可从分配机制上,加大经营者精心经营企业的动力;2、可使企业经营者有正当的经营致富渠道,减少和杜绝其"灰色收入";3、通过经营者持股经营及权益兑现的中长期化,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经营者  相似文献   

8.
赵定东 《杭州研究》2010,(1):93-100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方式,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而进行比较隐蔽的利益转移。其模式主要体现为5点,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全面控制逐渐向社会和个人扩散;国家与市场双重社会运作机制的定型化;企业、个人及经营者利益关系得到有序协调;实现了多数人利益的保护机制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及全社会利益的均衡。这种模式使“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4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是在不破除旧体制、保留存量、发展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避免了社会政治动荡的同时,也积累下了一些矛盾和弊端,今后改革的任务将很艰巨。  相似文献   

9.
平乡县集体工业联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联社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创造、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自1995年以来.完成了所属企业集体资产产权界定,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联社资产,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和财产实体,更要求企业在运营资产时必须以一定的动力和活力为基础。动力和活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与成功的农村改革相比,国有企业改革至今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放权让利下的“放乱致死”困境,承包制中的短期行为和国有资产流失,股份制试点的变味,不能不让人再一次思考国企改革缺乏活力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国企的困境在于三大利益主体:国家、企业经营者、职工劳动者缺乏实现自身利益的动力机制,动力不足又极大地限制了企业活力,使国有资产始终难以摆脱萎缩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年,一部分承包企业都要兑现承包期的合同。按照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契约,决定承包人的报酬和经济奖罚。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也关系到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如何才能合理地兑现承包合同?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核准企业利润数额。企业盈利数额多少,是承包人收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兑现承包合同之前,必须将当年或承包期的利润数额核准。从近两年的实践看,  相似文献   

12.
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要定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企业一方面的任务,要求国家与企业双方都以市场经济的原则相互对待,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谁也不能用超经济的办法向对方索取。双方在处理经济关系时的准则,都应以市场经济提供的标准为准绳,各自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利益主体。这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龚家齐 《特区经济》1994,(10):25-26,29
<正> 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重新塑造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通过重组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建立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的人事制度,使政企真正分开,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组织按市场机制运行。 一、重组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享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 现在,我们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造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一种自觉的变革,不能不从我国现实的产权制度和经济条件出发来进行产权结构的调整,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组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 1、国有资产产权重组的目的并不是改变资产所有的归属,即改变国有资产的性质,而是改革国有资产的配置方式和运营方式。通过产权重组,把资产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区别开来,把所有权的占用、支配、管理等权能加以分解,按现代企业的财产制度,分别划属国家、国家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从而界定国家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在这种产权结构下,国家作为所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即从资产的收益角度来行使其所有权和责任,从而从负担企业财产的无限责任和具体经营管理中解脱出来。企业法人主要关心的是资产的实物形态,通过行使占用、支配、管理等权能,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国家的这部分资产承担有限责任,从而真正地实现自主经营?  相似文献   

14.
论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管理形式的转变李红艳,宋世方把企业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尽管各项改革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低下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管...  相似文献   

15.
李军岩 《辽宁经济》2005,(10):18-18
现代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使得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股票期权激励就是要努力降低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使经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股东)的利益达到一致,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一、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式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是国家、企业、劳动者的责权利关系的重新调整。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在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上,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制。股份制应当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实行股份制的突出意义是,可以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促进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解决国有企业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与生产社会化不相适应的问题,建立规范性的现代企业制度。应积极试点,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17.
客户资产的计算与评估,是企业实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将客户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是真正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与之相适应,财务管理也应随之变革,对客户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分析,寻求企业获得真正竞争优势之途径。一、客户资产的概念客户资产是企业对客户价值理解的一种新观念。客户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他虽然存在于企业,但不容易使人们感觉到他的存在,客户资产会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8.
李东飞 《辽宁经济》2006,(1):100-100
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使企业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经营者逐步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而政府在退出对国有企业直接管理的同时,也放弃了以所有者身份对代理人进行产权监督的职能,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越位的独特现象。国家作为所有者有权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在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委托经营者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使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国有企业搞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所有制改革。与此同时,对国有企业搞不好的原因有了一个具体的诊断;产权不明晰。因此,中国需要建立一种“谁的资产谁关心”的经济体制。于是,随着市场经济理论在改革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企业产权改革也开始公开亮相。作为一种新的产权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于1982年开始在中国粉墨登场,并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然而,时至今日,一批股份制公司纷纷“落马”,我们发现,股份制仍然不能“搞活国有企业”。而且象郑州亚细亚市场集团之类的企业,成在股份制,败也在股份制。实际上,中国的所有制与股份制改革,从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误区。 所有制与股份制改革的理论误区主要有: 1)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搞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明晰”。而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晰;国家所  相似文献   

20.
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冲突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诱因,投资者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经营者更看重企业的现期经济利益,不关心其长远发展,因此,经营者会利用其管理权,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他们会在效益好的年份,隐藏利润和资产,多计提准备金,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释放这种准备,弥补不理想的财务状况,或者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为个人谋取私利,扰乱企业市场股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