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八五”时期,黄山市重工业发展比例为46.2%,到了“九五”、“十五”时期重工业比重分别上升到51.7%、56.7%。15年中重工业年均增长3.2%。与全国比高出1.1个百分点,与全省比高出3.4个百分点。1990年,黄山市产出结构为轻型化态势,即轻工业比重达64.6%,是工业发展的理想时期。到1995年,轻工业比重仍为53.8%,从1996年以后全市逐渐表现出重工业化趋势,并继续有重工业化程度走高的势头,2006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2%。从经济发晨的规模扩张分析,重工业对GDP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中期,而非农就业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工业结构演进.我国工业化结构变动经历重工业-轻工业-再重工业化三个阶段,与国际工业化阶段比较,第三产业起步晚,工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劳动力人口增长快于就业需求,存在巨大就业压力,资本深化、用工制度僵化、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前重庆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经济》2004,(11):27-34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始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工业化浪潮。当今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无不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产业和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和转移,工业主体基本沿着“轻工业——重工业——高加工  相似文献   

4.
高志挺 《北方经济》2011,(24):37-37,79
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二时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即在产值、投资、利润增长方面以及在比重上,重工业都超过了轻工业,再次出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本文着重分析重化工业化的趋势,以及怎样克服重化工业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从而向新型工业化跨越。  相似文献   

5.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它凝结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与智慧。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社会国贫民穷、民生凋敝的情况十分严重。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家底,毛泽东明确了反贫困的伟大奋斗目标。当时,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比重,大约是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首先就要搞工业化,提出了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制定了“高速发展重工业来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反…  相似文献   

6.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相似文献   

7.
试析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帆 《乡镇经济》2004,(8):12-14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用产业化思路去解决“三农”问题。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泉州工业结构演变趋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争程 《特区经济》2011,(9):283-284
泉州的工业结构正处在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的过程,这是符合工业结构规律的。然相比重工业,泉州的轻工业在规模上仍占有优势。传统轻工业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期,新兴重化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暂时取代不了传统轻工业的支柱地位。泉州工业化的过程应该是劳动密集——劳动技术密集——劳动知识密集再结合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这样的路径实现从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梁宏中 《特区经济》2005,(6):330-332
一、广东工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资源的长远需求1.广东工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趋势①广东工业结构的现状。2003年广东人均GDP达17213元,超过钱纳里所认为的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但考虑到占全省面大部分的两翼地区(9152元)和山区(7604元)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洲(39782元)差距很大,所以广东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此阶段各种重工业行业将快发展,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990~2003年间广东轻工业产值增长10倍多(按1990年不变价),而重工业增长了23倍,2003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46%,重工业占54%,已经改变长期以来轻工业为…  相似文献   

10.
对城乡差距产生原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乡差距根源于过多的人口集中于有限的土地上.而这种原因又和我国特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密切相关.为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采取了对外开放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对外开放的战略使得我国经济产业链条较低,重工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也是低于其他行业,这就造成了城市吸纳劳动力的不足.同时财政体系又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历史上我们转移所有农村剩余财富,现在的财政投入并没有产生农村的造血能力,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又通过国民经济体系加剧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形成并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通过"一化三改"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渐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调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使新中国在工业化之初即选择了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调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出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它的产生,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演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有的。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了一条依靠转移农业剩余进行工业原始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向城市实行利益倾斜的道路。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一方面牺牲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以获取和输出农业剩余为主线的制度安排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调整,税收、价格剪刀差与金融储蓄三种方式仍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农业剩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郭剑雄工业与农业的相互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农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学者苏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依据库兹涅茨等人的论述所概括的“四大贡献”已成为经典分析。但对于工业化在农业发展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4.
一、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1.片面工业化和协调工业化的区分在中国农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工业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而正确认识工业化对农业发展作用的前提,是必须对两种不同的工业化作出区分。依据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可以把工业化分为如下两种类型:(1)片面工业化片面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第二,工业化概念是狭义的,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的扩张成为工业化的…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关于这一轮重工业化的成因和影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使用30个省级行政区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提高带来了重工业化"的观点存在夸大成分;政府干预在这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企业的参与对重工业化发挥了一定作用;重工业化没有影响到总体从业人员增长,也没有影响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长,没有证据表明重工业化会恶化就业。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弱质产业,但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保护农业政策,通常是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手段来保护农业。各国的普遍规律是从“靠农业积累来支持工业”逐步转变为“靠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当前我国工业化程度已有一定基础,应当减少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的程度,逐步转向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应切实保  相似文献   

17.
刘权 《特区经济》2004,(7):75-7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工业水平已经处于中等工业化国家水平,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则稍有滞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现代化。探索在以侨资(含港澳资本)为主的外资在广东农业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经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张璐 《北方经济》2009,(1):68-69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乡统筹的契机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 1.赶超型发展战略促使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中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民收入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且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由此,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中国形成了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的二元经济体制,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化和户籍制度等等.中国得以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是,这种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战后,台湾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发展较快。第一次转型出现在60年代初,由替代进口工业化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第二次转型出现在70年代,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第三次转型出现在进入8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提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以工业升级为核心,进一步开放台湾经济,试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台湾当局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是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一些,积累更多一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一些。” 毛泽东这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曾经成功地指导了辽宁,乃至全国重工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却把这段精辟的论述淡忘了。使辽宁重工业乃至整个工业发展位次逐年后移。当然,位次后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家给予辽宁工业的投资逐年减少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忽略了“以轻促重”全面发展的方针。从1981年——1988年,辽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