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铮 《商业科技》2010,(1):97-99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悄悄发生着转变,“空心村”成为我国农村结构的新形态。“空心村”现象导致大量徒宅空置,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资源的长期闲置,对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针对该现象,笔者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空心村”整治的途径和方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有关精神对流转的方式和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田  罗琳  任平 《华商》2008,(15)
近20年来,农村住房建设规模逐年增大,出现了空心村现象。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农村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空心村形成原因、危害进行阐述,提出整治措施,并积极探索空心村治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李谱  程学莉 《华商》2008,(12):44-44
"空心村"现象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介绍我国空心村的现状及其影响,分析其形成机制,最后对空心村的治理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心村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规划、人口迁移等原因,许多农村出现村外新房一排排,村里旧屋一片片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村容的整治,又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以林州市为例,在对农村"空心村"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问题的根源集中在土地制度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宅基地管理体制,并由此提出了改造模式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村镇规划严重滞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弱化等原因,目前农村旧村庄呈现散、多、旧、差的特点, 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实的“空心村”。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21.88万亩,人均耕地 1.2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空心村”占用耕地竞高达150 万亩,按河南人均1.2亩耕地的现有标准计算,相当于占用了120 多万人的耕地。搞好村镇规划是治理“空心村”的基础开展空心村治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好,认真搞好村镇规划,制定实施细则。有了规划标准,村镇街道、村民房屋建  相似文献   

6.
“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悄悄发生着转变,"空心村"成为我国农村结构的新形态。"空心村"现象导致大量农宅空置,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资源的长期闲置,对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针对该现象,笔者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空心村"整治的途径和方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有关精神对流转的方式和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心村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村庄内大量宅基地闲置和住宅空废现象。不完全的城镇化,不完善的村庄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农业生产的低回报率与传统文化压力都是导致空心村问题发生的原因。空心村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危害村庄居住环境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从制定村庄规划,优化内部整治和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完善空心村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宅基地拥有所有权,农民拥有无偿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具有特殊的法律特征。限制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不利于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容易造成“空心村”和“隐性流转”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并在农民、集体、政府间合理分配流转收益;必须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商》2015,(33)
随着城市化进城加快,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发生了整体变迁,"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立足这一背景,从空心村的概念入手,列举空心村的表现形态,分析空心村的社会危害,提出空心村的治理措施,推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问题,在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实践中一直倍受争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典的国际分工理论多以“规模报酬递减”作为基础假设条件,并形成了误导,使很多人忽略了规模报酬“递增”在国际分工形成、发展方面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人们对大型企业形成“垄断”的恐惧,使人们对以规模经  相似文献   

11.
王巍栋 《现代商业》2013,(28):30-35
如果要说“热现象”的话,在最近几年,“养生”必然是能够排上位的。人们对“养生”的追求热情已经大大超过对“健身”的需求,并逐渐形成全民养生的风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空心化与“十二五”空心村土地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十二五”空心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思路 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和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乡村聚落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贸易保护政策差异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贸易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然而在跨越不同行业、国家及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贸易保护水平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类型以及利益组织对于政府进行“商业游说”三个方面的差异阐述了形成贸易保护政策差异的原因,并以“中欧纺织品滞港”为例分析中欧政府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5,(8)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空心村问题不断严重,其中尤以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更为明显。明确其危害和影响,归纳治理模式及其优势,并试图提出南方山地丘陵地区空心村治理的一般性建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卷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逐渐泛化并冲击青年价值观。在当下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受多方面影响。通过分析消费主义、资本逐利和网络空间等因素加剧了“内卷化”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冲破“内卷化”现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完善资源供给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等多方协同推进,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助力青年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凤清 《中国市场》2012,(14):171-172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近些年我国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及空心村的形成、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的契机,引导其投身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小金库”现象由来已久。虽然我国开展的几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彻底。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及各项反腐倡廉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企业的“小金库”现象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将趋于突出。笔者在本文中对中小企业“小金库”的概念、形成方式、检查方法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国贸专业人才“两难”现象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华 《商场现代化》2007,(13):279-280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等不同视角深入分析了形成“两难”现象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内部人”或“自己人”是本土组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非正式身份划定。然而,“内部人”这种特殊身份往往因为其所蕴含的角色期待,而面临如何行使这一角色的尴尬。一方面,“内部人”跟组织和领导有了不同于“外部人”的关系,而对这一身份倍加珍视,并对组织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情感依附;另一方面,本土组织对“内部人”的角色要求达成了长久的共识,内部人必须付出更多以维护这一特殊身份,内部人的责任更大。针对上述现象,文章从角色认同和自我归类理论出发分析,内部人所表现出的员工创新行为究竟是“真有之情”还是“应有之情”在驱使,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文章的基本假设是,“内部人”做出创新行为一个可能的选择不是简单地依靠情感,而是同时“无奈地”通过承担义务的方式来进行创新行为,这一组合机制是其面对自身身份以及身份本身蕴含的角色期望而构建的一种行为选择。这一研究从过去主要关注员工创新行为如何激发,转向对员工情感动机和义务动机组合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模型将内部人身份、情感承诺、感知义务与员工创新行为结合起来,拓展和深化了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袁文静  匡芮  周凌轲 《中国市场》2022,(15):184-186
“杀熟”是一种大数据技术的非伦理运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生产者可以观测消费者的偏好,并通过价格歧视,榨取消费者剩余,从而实现生产者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定价逻辑进行讨论,阐明了“杀熟”现象的信息不对称性本质,揭示了“杀熟”现象的危害,并从生产者自身约束与政府规则两方面提出了杜绝“杀熟”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