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978-2009年中国的资产短缺情况进行研究,发现1994年之后我国由产品短缺阶段进入到资产短缺阶段。在资产短缺阶段,资产泡沫的存在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应尽可能将泡沫在多个领域进行分摊,避免泡沫过度集中。研究结果显示,资产短缺程度的加深是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间差距扩大的Granger原因,收入分配调节应考虑财富效应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与资产短缺指数显著正相关,宏观调控应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实际财政赤字与资产短缺指数显著负相关,政府债务证券化是增加资产供给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金融是解决资产短缺问题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樊纲治  王宏扬 《金融研究》2015,421(7):170-189
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微观层面探讨家庭人口结构对家庭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Probit和Tobit实证结果显示,家庭老年人口占比与家庭人身保险需求负相关,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会起到抑制作用。家庭少儿人口占比与家庭人身保险需求则呈正相关,这显示少儿人口的增加会推动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家庭就业者占比对家庭人身保险需求有抑制作用。同时,缩小的家庭规模有助于增加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我们的研究对深刻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本文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是当前影响农村家庭参与商业保险购买的最重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度会显著影响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此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家庭人口特征与住房需求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一个家庭中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与住房需求均呈反比,说明少儿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对住房的需求;30-45岁人口数量与住房需求呈正比,说明劳动人口的增加能促进住房需求,家庭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增加住房需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住房需求城乡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CHFS数据,实证研究适应性房价预期对中国城市家庭消费的影响效果及其传导机制。总体效应研究发现:房价上涨预期不仅强化家庭预防性储蓄,而且提高家庭房产比重并降低流动性财富,进而对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且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异质性和拓展性研究表明:第一,较高的收入水平与就业正规性,会缓解房价上涨预期对家庭消费的挤出作用;而较高的背景风险、经济不确定性和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会放大房价上涨预期对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第二,相比于多套房家庭,房价上涨预期对一套房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更大,并对无房的租房家庭消费产生预算约束效应。第三,在房价上涨预期下,家庭持有房贷能够平滑消费。第四,主观房价上涨预期对家庭消费的总体影响呈现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的数据,通过家庭禀赋视角对民间借贷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旨在为完善民间借贷监管体系,精准识别其潜在风险提供有益参考。研究发现,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本对家庭借出款参与有正向影响,家庭财富通过增加家庭社会资本禀赋、提高家庭风险偏好和推动家庭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家庭借出款参与。异质性研究发现,金融资产对供给可能性的直接提升效应更加显著,而非金融资产对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效应更加显著。对单笔借款的分析发现,一方面财富水平提升了家庭参与高风险借出款的概率,且财富水平通过金融学习效应显著提升了利息约定的比率与借款协议的正规性;另一方面,随着借出对象身份在社会差序格局中的向外延伸和其预期偿债能力的降低,利息约定的概率和协议的正规性不断提升。研究结果证实民间借贷自身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机制,但其潜在的违约风险仍值得监管部门警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建立全面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统一的监管体系,推进大额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监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庭资产状况及住房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由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缺乏,我们对中国家庭资产缺乏了解。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随机抽取的位于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的8438户家庭进行访问,获得了中国首个关于家庭金融的微观调查数据,填补了此领域的数据空白。根据此数据,在调查时点中国家庭总资产均值为121.7万元,中位数为20.3万元。城市家庭总资产均值为247.6万元,中位数为40.5万元。同时,中国家庭资产的分布严重不均衡,仅14.30%的城市家庭与21.3%的农村家庭资产超过相应的均值。中部、西部地区家庭户均资产仅为东部地区家庭的14.2%和12.1%。房产作为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房价下跌是难以避免的。根据数据推算,现有城镇家庭住房的刚性需求为6459万套,城镇地区的房屋供给约为4046万套,缺口为2413万套。以目前的产能,不到两年时间就能满足现有家庭的刚性需求。就长期而言,房地产行业主要满足新增的住房需求。每年新增需求约为579万套,也只是现在房地产产能的1/3。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保险按照职能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类,构建Tobit模型并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参与商业保险会显著提高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比重,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而参与社会保险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同时,提高保险的参与程度会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11.
12.
余维彬 《银行家》2011,(7):40-41
针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格局和事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巴雷罗(Caballero)提出了"资产短缺"假说。对于广大投资者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一假说对理解当前全球经济运行有极大帮助。"资产短缺"假说与金融危机"资产短缺"假说从宏观总体视角而非微观个体视角展开资产供需均衡分析,其架构是:资产需求由经济体的价值储存需要与抵押需要构成,其中,价值储存需要取决于经济体的储蓄水平。资产供应由资产的基础价值与资产的泡沫价值两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家庭年龄结构对家庭资产配置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次使用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并把家庭房产按照自住和非自住分类纳入不同的资产账户,然后明确定义了两个变量:生钱账户的钱占家庭总资产比重、保命保值账户的钱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 H FS)数据,建立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家庭分配在生钱账户上的资产越少,分配在保命保值账户上的资产越多;同时,人口老龄化对不同收入组家庭、不同城市层级家庭存在着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蔡祖顺  耿凤佳 《浙江金融》2022,(8):39-50+2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精准扶贫帮扶对农户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帮扶对农户的创业决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平均而言,精准扶贫帮扶对象比非帮扶对象的创业概率高2.72个百分点。同时,精准扶贫帮扶还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创业绩效。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精准扶贫帮扶对中西部地区、三线及以下城市和户主年龄在40岁以下的农户的创业倾向和创业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帮扶便利了农户的资金获取和社会交往。这表明,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帮扶,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缩小城乡鸿沟,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了模型环境松弛、微观基础统一的间接关联抛售模型,为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提供复杂间接关联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认识。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显著下降,以群体一致性抛售为核心的重要性机构集在风险传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资本短缺损失是资产抛售发生的首要条件,在监管约束机制下导致了间接抛售损失的积累,而间接抛售损失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积累方式;网络视角下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作用,机构视角下风险指标对银行重要性具有一致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时代金融》2019,(5):32-35
本文简述了我国家庭金融的发展概况以及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有限参与之谜",运用中国金融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家庭资产选择的特征,并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因素。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居民非金融资产持有率远高于金融资产,房产是居民持有率最高的非金融资产,资产配置不平衡,房产持有和社会保险都对居民参与股票市场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基于2012年CHFS来自全国7442户家庭的微观调研数据,从预防性储蓄的视角出发,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家庭收入不确定性对非存款类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收入不确定性较小的家庭,倾向于持有更多的非存款类金融资产,投资品种个数也更多;在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条件下,家庭会通过增加持有非存款类金融资产的比例来提升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并增加投资品种的个数来控制资产组合的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