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集体经济》2014,(8):57-57
<正>2013年5月18日,"越王剑传承、创新研讨会"在绍兴咸亨大酒店召开,来自全省的青铜研究专家、学者和中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绍兴越文化有关研究专家聚集一起,为如何把越王剑打造成绍兴工艺美术的金名片而献计献策。据了解,2500年前越王剑的铸造技艺已成为天下一绝,越剑文化因此成为吴越文化最主要的核心内容之一。"越王剑"和朱利尧已分别代表"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了绍兴县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5月底非遗项目专家将对其进行评审。越王剑铸造技艺经2500多年的湮灭,绍兴本地人朱利尧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成功复活,被青铜研究专家们称为一个奇迹。今年4月,朱利尧铸浇的越王剑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特别奖,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如何进一步传承、创新古越青铜铸造技艺,打造"越王剑"这一绍兴工艺美术新  相似文献   

2.
聚散之道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这可谓一聚一散。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体经济》2014,(8):28-29
<正>朱利尧,男,196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绍兴市十大优秀艺人、太极拳名师、中国武术六段。曾在央视《发现之旅》栏目策划了四集用科学解密太极拳的专题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编写出版太极拳拳理书《高手》。为挖掘失传千年的绍兴青铜剑,朱利尧成立绍兴越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绍兴越铸文化委员会主任,担当起挖掘越式青铜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利用家传技艺及对青铜器1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越王剑文物型制为参考,借鉴锡青铜的古法制作工艺,恢复了2000多年前的古越国青铜铸剑技艺,特别是剑身再现了古代传说中的神奇青铜剑纹。作品屡获国家、省级特等奖、金奖、银奖。央视《探索发现》播出45分钟的专题片《越绝神剑》。2014年元月,朱利尧接受央视系列节目《中国创造》之《冶铸中国》栏目采访,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代表中华民族励志图强精神的越王剑冶铸技艺,节目将于近期播出。2014年1月,朱利尧荣获第二届"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相似文献   

4.
王贤辉 《产权导刊》2005,(11):64-64
计然,又名辛研,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主要谋士,他向越王勾践献计献策,对越国的复兴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又是亿万巨贾范蠡的老师,范蠡的经营思想主要是受计然的影响.计然经营思想的精髓就是未雨绸缪和运筹帷幄.  相似文献   

5.
<正>一、创作动机作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平时在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如何既体现工艺技术的传承精华,又反映作品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从工艺品变成艺术品,一直是行业内或自己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我生长在绍兴银楼世家,在父亲(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炎富先生)的指点下,觉得用黄金钻石翡翠手工精制一把越王剑,无论是作品的工艺型状及文化内涵都是极好的创意,并付之行动。二、越王剑的历史及文化内涵1965年湖北省江陵纪南城楚墓发掘时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出土时该剑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出鞘时剑身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刃薄锋利,专家通过对剑身  相似文献   

6.
《发展》2010,(1):I0002-I0003
镶宝石金帽饰 明代 兰州出土 高8.2厘米,宽11.7厘米。帽饰分二层,底层以极细的金丝盘绕成繁密的涡状卷草纹;上层中间的金片錾刻出如意云纹,两侧各有一金风,帽饰上镶缀各种宝石。  相似文献   

7.
<正>朱利尧,196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绍兴县(今为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2013年,其被评为绍兴市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为挖掘失传千年的古越青铜剑,朱利尧成立绍兴越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绍兴越铸文化委员会主任,担当起挖掘复原越王青铜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凭着对青铜剑铸造工艺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越王剑文物型制为参考,借鉴锡青铜的古法制作工艺,恢复了二  相似文献   

8.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美人计"最早出自<六韬·文伐>,意思是利用美女达到自已的目的,引申为利用他人的缺点,用"糖衣炮弹"投其所好,使其自颓自损.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贵重珠宝取悦夫差,让他贪图享受,丧失警惕,"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相似文献   

9.
1987年6月,黑河地区北安市东郊约5公里处的城郊乡长青村出土了一方铜质官印,经鉴定是属于金代谋克铜印,现存于北安市文化局。这方金代官印的发现,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研究该地区在金代的行政管辖及其历史发展,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官印为黄铜质,印面近正方形,边长6.1—6.2厘米,厚1.7厘米。背面饰一长方形柱状钮,高3.4厘米。印通高5.1厘米。正面印文铸有九叠篆体“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八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4月来宁波博物馆展出的82件"国宝"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00年)的玉琮,高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6厘米,据传是山东出土。玉琮为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21日,北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博处转来北安农场管理局红星农场工人孙万庆给省广播电台的一封信,得知在红星农场出土了一面铜镜。 这是一面金代铸造的“双鲤鱼铜镜”,圆型,直径19.3厘米,缘宽1厘米,厚0.5厘米,重1410克。镜背铸有浮雕式双鲤鱼图案,中间有一带孔的圆型钮,两条鱼绕钮同向回游,摇头摆尾,鳞鳍清晰,尾部向镜钮一侧翻起,颇有逐波戏浪遨游于水中之感。整个镜背满衬水波纹和浪  相似文献   

12.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著名商人,字少佰,楚国苑人(今河南南阳).曾在越王勾践手下充当谋士二十余年,为越国灭吴、称霸中原,立下大功,但他深知勾践为人,认定可与其共患难,难与其同安乐,于是功成身退,离越入齐,改名(氏烏)夷子皮,后至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成亿万富翁,自号陶朱公,民间尊称为财神.  相似文献   

13.
<正>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中国的九大名剑,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棠溪宝剑,"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日棠溪,二日墨阳,三日合伯,四日邓师,五日宛冯,六日龙泉,七日太阿,八日莫邪,九日干将,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用八个字赞颂:"棠溪之金,天下之利";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编著《中国通史》时详细的对棠溪剑和龙泉剑放在一起进行解读,"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尖利,称龙渊之剑。"  相似文献   

14.
天山七剑之游龙,特性:无坚不摧,一剑既出,众剑称臣,乃最高攻击的武器。晦明大师的剑越打越锋利,直到找到一块稀世玄铁,铸出游龙一天下最锋利的宝剑。  相似文献   

15.
<正>龙泉自古人文昌盛,被誉为宝剑之邦,龙泉宝剑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欧冶子,利用龙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铁砂、木炭,为当时的霸主楚王铸剑三柄,一曰"龙渊",观剑如登高山临深渊;二曰"泰阿",观剑如见流水之波;三曰"工布",其状如珠不可衽。成为当时最锐利的兵器,开创了铁兵器之先河。龙泉原名即龙渊,后因唐代讳"渊",改名龙泉。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出身于龙泉铸剑世家沈广隆的沈新  相似文献   

16.
“亚丑”钺     
“亚丑”钺,1965年在山东省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长32.7厘米,宽34.5厘米,是中国出土的商代青铜钺中的精品。铜钺呈长方形,直内,双扁方穿,弧形刃,两侧有棱。正背面口部的两侧各铸有铭文“亚丑”二字,系族徵。器身为透雕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獠牙而咧口,面目狰狞,极具威严。钺作为古代的兵器或刑具,除了具有作战的实用性之外,还在甲骨文中体现着“王”者与权力的象征,于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件如此巨大的“亚丑”青铜钺,堪称是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亚丑”钺@蒋群 @王书德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近几年来,绍兴工艺美术行业精彩纷呈,大师作品屡屡获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此,我向全市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们道一句辛苦,说一声感谢!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工艺美术源远流长。特别是越窑青瓷、越王剑、会稽铜镜这"古越三绝",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和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古越三绝"先后成  相似文献   

18.
出土于山东莒县,为清末民初莒县著名的文物鉴 藏家庄恩泽收藏。1951年其家人将其捐献国家,后转 交山东省博物馆。 此方奁应属容器,通高11.6厘米、长12厘米、宽 7.5厘米。直壁稍内收,长方形平面,上有两扇可对开 的小盖,盖钮分铸成男、女裸体的两个小人,面对面 呈跪姿,并着意铸出两裸人的生殖器。器体四角及两 侧中间分别铸有六个裸体人形器足,屈膝,双手在后, 以背承负器身。器盖两盖面饰对称的梯形回纹,器身  相似文献   

19.
李宁 《走向世界》2011,(34):48-51
1971年,山东博物馆对位于邹城市尚寨村的明代鲁荒王朱檀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九旒冕尤为引人注目(见图1)。该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的顶部有“艇板”,艇板前圆后方,铤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建县史的中国古城,这里,还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大商城,是驰名中外药业的大本营。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操练兵马,复仇雪耻;从这里曾经走出中国传统服装业的祖师爷、现代银行业的奠基人、中国著名商帮宁波帮的一代人杰……这块土地,人杰地灵,书香不绝,迎面扑来的都是一阵阵深邃凝重,而又苍凉诡异的人文气息。——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