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互到贸易的基础及贸易得利的来源,该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是导致生产成本差异,并要进行贸易的根本原因。要素禀赋论认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并对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作出确定性的结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较优势及资源禀赋决定利益分配的基础,并且自由贸易使进行贸易的任一方都可得益。  相似文献   

2.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3.
国际资本流动与提升竞争力 资本流动(尤其是作为其主要形式之一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既是一个传统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需要重新探讨的现实问题。在开放经济中,消除各国或地区之间由于要素相对稀缺性引致的价格差异有两条途径。一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二是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4.
一、静、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及比较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成为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贸易活动不断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当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它们共同构成了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 (一)传统理论.亚当·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吸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相似文献   

6.
一、俄林理论的特点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 1894—1982)于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所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或称为“生产要素配合论”)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是现代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俄林的理论有以下两大特点:①俄林将马歇尔的微观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理论结合起来研究,除了研究商品价格如何构成外。  相似文献   

7.
本书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伯尔蒂尔·奥林的代表作。书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相互依存、相互决定;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也相互依存、相互决定;因而,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相互依存、相互决定。所以,作者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丰欠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生产要素的移动对贸易和国际贸易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区际贸易是在同一个政治实体内各地区之间发生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易行为。本文论及的区际贸易主要是指发生在我国行政区划而非经济区划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贸易不仅发生在毗邻行政区接壤的边界区域,更倾向于以整体出现在行政区之间。同国际贸易类似,区际贸易也存在着阻碍因素,即区际贸易壁垒。俗话所说的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9.
新要素禀赋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例如要素禀赋论,总是觉得其论证是有缺陷的。一旦将实物产品替换成信息产品,一旦在生产要素禀赋中加入信息能力,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就要改写! 构成国际贸易中“新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以下事实: 经济发展(增长)过程存在“剩余产品增长规律”。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部的生产能力用于维持基本生存的部分越来越少;社会总产品中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分解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对贸易结构贡献度的理论框架,并运用30个经济体24个产业1995~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各国出口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贡献度最高,绝对技术差异次之,相对技术差异最小。要素禀赋、相对和绝对技术差异并非总是出口的促进因素。全球贸易结构主要由要素禀赋决定,其次是绝对技术差异,而相对技术差异的贡献度很小,这三个因素的贡献度总共占70%左右。中国的出口结构和贸易结构主要由要素禀赋决定,但在2003—2007年,要素禀赋对中国出口结构的贡献度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绝对技术差异一直是阻碍出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省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相类似,是在将各省作为"独立"的经济核算体之后,考察各自之间的商品、服务形式的贸易活动,如果把其范围拓宽一些,可理解为区际贸易。省际贸易中也存在着贸易壁垒,同国际贸易相类似的,可分为"关税"与"非关税"措施。省际贸易中的"关税"是指各个省对外省产品征收的各种费用,使省内外的产品在省内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地位,起到限制外省产品进入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和贸易要素禀赋论,实证研究了2010~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方式及区位选择与东道国要素禀赋和制度环境的关系。在考虑时间和地区固定效应后,研究结果显示,东道国技术要素禀赋与各种经贸合作方式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然资源禀赋则对各种经贸合作方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禀赋会显著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制度环境方面,对外商限制程度越低、产权法制保护越宽松、政府腐败程度越高的地区对要素禀赋和经贸合作方式越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各地区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差异是解释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新新贸易理论出发,在厂商生产率异质条件下构建了我国省级国际贸易利益决定的分析框架,提出决定我国省级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市场进入成本、劳动要素供给和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和市场进入成本越低,劳动要素供给越多,该地区获取国际贸易利益就越多;但是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对该地区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有双重性,取决于"生产率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比较。本文还运用20012010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无论是总体样本回归还是分东、中、西部的样本回归,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市场进入成本、劳动要素供给均对国际贸易利益存在符合理论预期的显著影响;同时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对我国省级层面上国际贸易利益存在正向影响,这表明生产率效应超过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正>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  相似文献   

16.
一、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比转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主流和基础。大卫·李嘉图指出,各国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有助于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20世纪初形成的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要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成因进一步建立在外在性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外部性因素引入了要素禀赋理论的探讨中,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里昂惕夫悖论”存在的原因,以及基于外部性的资源禀赋理论对中国贸易战略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鉴别了“真要素禀赋”和“伪要素禀赋”的差异,并指出以“伪要素禀赋”为依据是“里昂惕夫悖论”存在的根源,而在“真要素禀赋”的基础上,“里昂惕夫悖论”是不存在的。最后,提出了政府应将行业外部性纳入考虑,寻找“真要素禀赋”来发展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贸易过程中,"倾销"属于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世贸组织通过的《反倾销协议》中"倾销"的定义是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以低于其他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地区)推销商品."反倾销"定义:进口国当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国外的倾销商品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售价,或减少进口数量.不管是"倾销"还是"反倾销",实际上都是一种价格行为,出口价格是确定倾销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企业应对"反倾销"产品定价策略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模型是生产决定商品内在价值,需求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的特殊产业内贸易模型。国际价值理论可以扩展为两部门和多部门贸易模型。根据产业内国际价值理论模型,产业内贸易可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生并具有确定的贸易福利效果;根据扩展的两部门模型,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世界经济中,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的差异是产业间贸易产生和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理论  相似文献   

20.
环境规制与比较竞争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百年来,比较优势原理一直是人们用解释国际分工格局,国际贸易产生和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WTO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也不断提高,这人识上的转变要求我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与要素禀赋优势结合起来,并以此对以要素禀斌为基础的比较竞争优势进行重新省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