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观基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以利益关系为本质的外显和谐与内核和谐并存的复合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有: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制度与原则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的配置问题;遵循科学规律、各部门协同配合、“官民”互动、加快构建社会的外显和谐;以“八荣八耻”为基础,实现社会文化内核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工会帮扶工作,就是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而且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只有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毋庸讳言,近年来,煤炭行业职工收入总体有所上升,生活水平也大幅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做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沉思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晰了“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崭新境界。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  相似文献   

6.
谢荣全 《中国招标》2004,(10M):12-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  相似文献   

7.
重视发展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江泽民特别强调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李东亮 《魅力中国》2010,(5):117-117
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与特征。建设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我们郑煤集团超化煤矿,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时时处处围绕“人”字做文章,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子锋 《发展》2010,(5):143-143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际工作,反思教育方法和措施,努力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杨莎 《魅力中国》2010,(11):73-74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能够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的两个转变,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出发,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并提出了树立科学人才观和落实“五个统筹”的具体实践,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学侠 《中国招标》2004,(11M):10-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深远意义,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抓住科学发展观之精髓,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社会发展观,这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种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观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位居科学发展观之首。马克思主义认为,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放在首要而突出的位置上,明确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和…  相似文献   

17.
浅析科学发展观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质内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同构,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动态和谐。因此,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主要体现在其生态维度上。  相似文献   

19.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王虹 《理论观察》2007,(1):88-89
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以馆员为本”,但其人权、工作和生活等层面意蕴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是基础,有效组织管理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