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越来越激烈,其实不然,中国的人口红利远未消失;产能过剩论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是非常有害的,文章对此作出反驳,以呈现客观的经济原理及事实。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中国就业》2013,(4):16-16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通过改革的办法科学地加以提高。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劳  相似文献   

3.
曾经为中国经济带来高速增长的有利人口结构即将发生转变。尽管业界关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有多种说法,但对于这一趋势的出现已形成共识。那么,一旦“人口红利”消失,是否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恐惧“人口红利”的消失吗?劳动力比较优势真的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惟一的可依赖优势吗? 本期专题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视角观察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4.
曾经为中国经济带来高速增长的有利人口结构即将发生转变。尽管业界关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有多种说法,但对于这一趋势的出现已形成共识。那么,一旦“人口红利”消失,是否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恐惧“人口红利”的消失吗?劳动力比较优势真的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惟一的可依赖优势吗?本期专题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视角观察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至今,随着对"人口红利"消失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大讨论越来越深入,"人口红利"一说的科学性也逐渐受到质疑,围绕着有没有人口红利、提出人口红利的理论依据、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后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针对人口红利命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从人口红利的概念界定谈起,运用人口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人口红利受关注的原因,针对这一价值命题进行分析与思考,阐述"人口红利"的研究仅仅是存在于学者主观研究中的价值命题,还未得到明确检验,决策者企业家们不应盲目跟风利用这一理论危言耸听,应该辩证的看待当前人口结构类型的转变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适时应对好所谓红利到负债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曾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转折期,人口红利的消失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且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将给未来经济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需要在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做文章,发挥好第二人口红利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人口红利:概念、产生机制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现有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和整理,在对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进行明晰的基础上,对以其他国家和以中国为样本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对促进第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的条件以及政策手段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反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全貌,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人口红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口红利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人口红利趋于减弱,建立在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本文采用计量模型、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我国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延缓人口红利消失时间,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红利的消失。我们经常讲到红利的消失主要是指发展优势的消失,具体来讲,就是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消失了。红利的消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特殊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必须转型。转型成功就会出现新的发展路途。经济发展转型是否成功关系到一个国家将来发展前途。如果转型不成功,那就要停滞或者衰退,拉丁美洲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教训。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口红利变动和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红利、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经济增长率较低时,总抚养比下降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率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时,总抚养比上升直至人口红利消失并不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身,而且还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提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主程度通过国家制度影响“人”在一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从而释放人口红利,刺激经济增长。本文针对1960—2015年150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民主程度在人口红利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人口红利能够显著刺激经济增长。第二,民主程度难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直接作用,但能释放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体现出放大器机制。这一研究结论在不同时间区间和极端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中稳健成立,也不受人口变量和民主程度变量选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中国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继续推行政府放权让利、促进公平竞争,从而最大化挖掘人口红利末期的经济增长潜力提供经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强化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分析与思考,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在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汲中玲 《现代企业》2023,(7):103-104
<正>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然而经济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走的是野蛮发展道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社会经济增长结构发生转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已刻不容缓。当今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动乱频发,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严峻且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14.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将结束,"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趋势、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潜在增长率下降不可十8,危险的是人们想尽办法一定要把经济增速拉到潜在增长率之上。  相似文献   

16.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较快发展,形成了所谓"中国发展奇迹",关键是得益于"五大红利",即体制转换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结构红利、后发展红利和县级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红利。  相似文献   

17.
刘春雄 《中外管理》2012,(10):86-87
那些靠着渠道红利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目前必须学会"二条战线的营销",既在传统渠道如鱼得水,又适应现代终端的营销逻辑。为什么弱小的中国本土企业在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能够存活、成长、成熟乃至壮大?有一项优势基本上是中国企业所独享的——这就是渠道优势,或称之为中国企业的"渠道红利"。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本来中国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从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国劳动力可能短缺的趋势,一些机构和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可能枯竭的诸多预测。2006年8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上表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将面临剩余劳动力短缺的重大转折。而2007年3月21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伊曼纽尔·吉米内兹也表示,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于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支撑中国经济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支柱已经开始倾斜,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晒访  相似文献   

19.
刘玮 《数据》2006,(10):53-54
长期以来,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过,现在情况似乎正要出现一些转变.自2003年以来,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到安徽、江西等人口输出大省,民工荒持续出现.而根据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中国13亿人口中,老年人口8000万,占总人口的7%.正在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不得不做好准备,以面对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负担系数增加,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艰难时代.  相似文献   

20.
预计在2015年左右,由于“人口红利”的完全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速度增长将可能面临严峻考验。在此意义上,对中国来说,今后的10年或许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最佳机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