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将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中国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来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阶段性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经济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在不断扩张,市场化在不断完善,国际化不断拓展,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五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2.
真正考验产能过剩压力,在未来可能是国内消费与投资的关系问题。而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今天的核心问题可是:大部分银行根本承受不了经济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0月30日说,今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常的一年,我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增长较快、物价上涨温和可控、就业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的运行态势。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有所加快,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岳福斌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8-11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岳福斌一、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矛盾谈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并不算慢。近16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已引起世人的瞩目;预计将提前5年实现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5.
6.
7.
8.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近年来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又一经济成就的体现。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过度依靠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所导致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错综复杂日益严峻的国际现状。似乎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极致"状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方向在哪里?本人作为一名普通80后大学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代力量,亲身感受到了目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试图总结一些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过程,以新的角度来展望未来中国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彭忠英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6):54-57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彭忠英一、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此后,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理论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关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一般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是"下台阶论",即中国经济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将不再可能继续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幅,未来将退守到6%左右;即便如此也是全球的"一枝独秀"。二是"长期高速增长论",即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只要投资在未来仍然保持高增长(比如20-25%),则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低于8%,此种观点往往特别强调行政周期对投资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中美就中国入世协议的签署以及中国与欧盟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成为WTO的正式成员。WTO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组织成员国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贸组织的作用已不仅限于货物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甚至投资领域。一WTO的运行机制和贸易规则是以完全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计划经济国家,将未来的经济纳入到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制中去,它为中国经济提供的机遇是历史性的,当然,其间必然… 相似文献
16.
<正> 2001年,世界经济将会如何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又会有何影响?我们在搜集和分析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有关国际组织预测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我们预计2001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较2000年都将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为4%-4.5%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幅度将为8%左右,比2000年降低2个百分点;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与2000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投资 相似文献
17.
高辉清 《金融经济(湖南)》2004,(5):14-15
2003年3月以来,“经济是否过热”问题在经济界已探讨一年了,成了一个没有结论的争论。最近,中央有关领导又明确表态,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防止通货膨胀,需要提高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贷款门槛,同时也希望偏快的投资能发展平稳些。这一切使得“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8.
扎实的调研数据、冷静的模型分析之后,国富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刘海影先生的结论显得独到而悲观: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终将回落至5.5%,甚至更低。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联合技术公司,我们每年向中国出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达10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是美国的出口,主要是航空产品。这些出口,为美国提供了一些最好的就业机会。我们还拥有近1万名中国员工,而他们正是使这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及其经济发生变化的有效力量。我认为,我个人对中国是了解的。我第一次到中国是1985年,此后每年都去中国,有时不止一次。我结识了很多中国领导人,同中国同行进行商务合同谈判,会见了我们在华合资企业的无数 相似文献
20.
林毅夫教授认为,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周期性因素所致,未来中国还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每年8%增长的潜力,而中国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也维系于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