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维迎 《经济界》2010,(2):23-24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最有才能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做政府还是在做企业?如果他们做企业,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产业?中国过去30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的高速成长,是一个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和励炼成熟的过程。不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明白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如何形成的,就不可能理解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一家企业在人才方面可以找到好的人,在融资方面可以找到融资的管道,那他一定不是中小企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但是一个企业从小慢慢开始成长,他可能要克服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台湾60年发展,前30年我们看到王永庆;后30年我们看到郭台铭。我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两个了不起的企业家如何把最有能力的人才聚集在身边。  相似文献   

3.
王超 《中国企业家》2011,(22):19-19
经过30年积累,中国的企业家终于有了一些积累,不单是指财富和名望,还有很多个人体验,竟有些“口头文化遗产”的模样了。在商海中滚打半辈子,企业家们渴望精神的升华。企业家也是人,需要交流,但企业家还有财富和声望,所以企业家的交往一定也要在光环中,光环可能是小众的,荣耀的生产者同时是荣耀的消赞者:可能是大众的,通过媒体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07,(2):101-102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样学技术出身,在市场中摸索了很多年后开始自己创业的。我最初学的是无线电通讯,后来去研究导弹,现在又开始转向做旅游,可以说跨度非常大。但这种跨度不是无限度的,是有一个主线支撑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在我们企业中,常常可看到和听到这种情况:即有的企业家精明强干,把企业搞得生机勃勃兴旺发达,有的企业家虽也尽心尽责,但企业搞得业绩平平,在市场的占留期不长。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可能与企业家的自身能力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事业地位空间:企业家。企业家这个词一直到1986年才允许在官方媒体上出现。但如果今天你问一个7岁的中国男孩他长大以后最想做什么,企业家很可能被排在前4位。实际上,企业家现在也是中国媒体与中国  相似文献   

7.
抑扬 《中外管理》2008,(5):108-110
我们企业家到写书的时候了! 理由至少有三: 一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而支撑这一发展的中坚力量无疑是我们的企业,是企业无限的创新活力。可这背后的经验、理念是什么?如今,它渐渐成熟,已经蕴藏在我们的企业里,只是我们的企业家还没时间,或者没机会吐露心声。 二是我们的经济转型正处在“拐点”上,我们以往的经验、方法、理念都面临总结和更新。在我们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新思路要趁热打铁,他日忘矣,岂不惜哉! 三是如今成熟企业家的年龄多在50岁左右,不可错过这年富力强的绝好时期,及时整理思维。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基于上述三点,高瞻远瞩、善于战略思考的企业家们该开始写作了,这是我国企业界的一件大事。本刊将陆续介绍、评价企业、企业家们的新作、力作。我们愿意与企业各级主管们一道进行这项工作,协助大家来完成这项不容推卸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充满了无限的商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海宇培集团的李士发总经理,就是一个善于抓住各种商机的企业家.并能敢作敢为.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硬是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一个跨全行业的集团公司.真是了不起.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80后的企业家,跟父亲那一代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品质是拥有一个企业家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一定企业主才有,在很多职业经理人身上也有,在一个司机身上、秘书身上都可能有,企业家精神跟年龄完全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中国社会已形成了庞大的颇具有创富精神与理想的企业家阶层,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并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和君创业执行董事长李肃认为,中国的商业进程以10年为一个周期。虽然中国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家更替现象很难简单地用10年一个轮回去定论,但30年来在中国企业家眼中确实陆续出现了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李健熙、杰克·韦尔奇、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世界级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是任正非酝酿自《华为的冬天》以来最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里第一次有媒体开始谈论“后任正非时代”及任的接班人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伟大企业家的最重要关头到了。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就一定得有企业家。有了企业家,就有了制度创新的组织,而有了比较进步的制度,知识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教才可能兴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但总会有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研究》2008,(5):5
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的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命勘,陈东升表示.三代企业家演绎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价值被社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最后制度模式化最终确立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育琨 《新前程》2006,(11):26-28
为什么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多年中,却鲜有举世瞩目的企业家出现?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部分答案可能在浮躁的企业家明星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家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担负起经济生活的领导责任今后30年,我认为中国企业家可能面临着这样几个转型:第一,心态或者说精神面貌的转型,就是要从过去那种纠缠于原罪,纠缠于自己是不是有一个合法的地位,从自我怀疑、自我彷徨中走出来。中国企业家面临着一个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担负起经济生活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大家非常陌生的一个名字——《中国企业家》横空出世;十年前我们响亮地打出了”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这样的核心理念。我们杂志创办20年和二次创业10年来最大的价值,我们认为就是创造了一个共识.创造了一个有关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价值在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非常遗憾,近两年,尤其是2004年以来,这个共识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7.
如同任何一个崛起的国家一样,商业是我国30年巨变中的主角。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无数企业的兴亡与无数企业家的起落编织成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厂长经理之友》2012,(11):52-53
每个企业家曾经都是一个梦想家,有位企业家这样描述他的梦想:我来自黄海边一个小村庄。从衬里走到县里,从县里走到市里,从市里走到省会,即将有机会从省会走到首都开始北漂。这条路我走736年。我希望用在线教育打破城乡差异,教会祖国大地上每个象我一样的年轻人一技之长,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奋斗机会。  相似文献   

19.
张维迎 《企业文化》2004,(8):106-107
去年我参加的年会里,我讲的题目是:中国能否产生世界型的企业家。今天讲一下: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讲这样的题目有两个原因,可能大家都注意到在中国的河北发生了一个事件,农民企业家孙大午被判刑四年,缓刑三年。孙大午身上浓缩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的特性,孙大午他的非法集资,背后原因可能与他这个人不会像我们在座的很多民  相似文献   

20.
五月中旬,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了一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调查掇告。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家数量有较大增长。与企业家人数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企业家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势单力薄到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一个特殊阶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