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志斌 《魅力中国》2009,(5):132-133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的领域,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主张重视儿童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样美术教育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追求美,探索美,表现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我进行了"美术教学与生活链接"的研究,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将"两个世界"链接起来,美术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现象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合.  相似文献   

3.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4.
鲁朝军 《魅力中国》2013,(8):179-179
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学生,是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学会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本文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应羽 《魅力中国》2014,(13):144-144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人的信息素质。新课程改革更加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密不可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7.
吴兰翔 《魅力中国》2010,(14):228-228
我们的物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自然科学,这门学科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物理来源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把生活和我们的物理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永芬 《魅力中国》2010,(34):340-340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9.
崔娟  王友谱 《魅力中国》2009,(17):100-10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多年来,我在品德课教学中坚持让《品德与生活》课程返璞归真,走进学生生活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生  相似文献   

10.
樊佳娣  何英 《理论观察》2006,(2):166-167
“学会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活教育更加被人们广泛关注。教育源于生活,叉必须回归生活,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之一。现代生活教育,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学生融进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获得对生活许多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儿童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流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充盈上获得精神体验,使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11.
谭林 《魅力中国》2013,(8):235-235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一切可以激发英语课堂的教学手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视、触等各种感觉。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知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姆认为:  相似文献   

12.
聂晓 《魅力中国》2010,(3):195-195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教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数学的原型。  相似文献   

13.
杨爱军 《魅力中国》2014,(1):241-241
情感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本文从把握教材的关键部分,感受情感教育;利用插图的新鲜性,体会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言行的感染;在“模拟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联系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五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要倡导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依据这一要求,本文注重让学生在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接触的多彩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和真切的体验,进而提供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情思。  相似文献   

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等,进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丹 《魅力中国》2013,(23):154-154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提高,逐渐推动探究教学,那么,我来说说我的认识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实际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课堂生活?《辞海》中将“生活”定义为“人的各种活动”。哈贝马斯(Habermas.j.)则明确认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层结构,分别对应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由此不难理解,课堂生活应该全面涉及人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说,课堂生活是全面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等内容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教学重点。在弄清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缘由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贯穿性、体系内容的完整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帮助学生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在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赵江恒 《魅力中国》2010,(31):348-349
地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老师若能合理地对它进行发掘、提炼,选择一些跟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成分与鲜活范例,就能化抽象为详细,变空洞说教为现实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学习到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