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想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5):144-151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讨论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问题应以目前的人机交互(人机协作)模式为研究重点。该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完成其它领域专利技术的创造性工具,第二种是发明内容本身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案。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授权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主体判断、客体审查以及授权条件评估。研究发现:首先,在主体判断问题上,在先优势路径的现实契合度高,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构建;其次,进行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客体审查时,应着重防范智能算法的客体属性困境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最后,对于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判断,需在坚持专利法审查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征,赋予审查主体、审查要点等新内涵。研究结果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专利制度的影响,有利于优化专利审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姚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6):134-141
人工智能算法因技术属性而被美国、欧盟认为是一种发明,但由于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逻辑不可知特性而难以被有效规制。对于人工智能算法这一新技术,承袭科技法学的研究思想,采用比较方法,结合创新披露理论与累积创新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理论证成与逻辑论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算法与技术特征结合能够成为一种专利客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与《专利审查指南》在应对人工智能算法时存在不足,应对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审查规则以及专利公开规则进行适当调适,以改善法律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DABUS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自动生成发明成果,其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自主性、智能性,减少了发明中的人类智慧元素,给传统专利法带来专利授权问题与发明人界定困惑。面对新技术的挑战,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回归,结合劳动价值说、创新激励说与利益平衡说,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特点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论证。在既有专利法框架下,合作发明、雇佣发明等制度能够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专利保护问题提供启发,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挑战,仍需要综合考虑专利制度目标,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等维度进行制度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态势对其保护制度提出了更为科学、精细的要求。为解决我国区块链技术法律保护范围模糊、保护力度不足及不同领域技术水平发展不一等难题,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选择并完善与区块链技术运行机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利保护路径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区块链技术纳入专利权保护体系必须符合专利赋权基本标准,即符合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和专利审查的实质性条件。研究表明,应在确保区块链技术与具体应用领域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专利客体审查标准,并对实质性审查制定更严格的条件,即细化实用性标准内涵、提高创造性判断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明确辅助因素在创造性判断中的地位,从而防止区块链技术专利保护的蔽伤之忧。  相似文献   

5.
刁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1):119-125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可逐步实现自主发明创造。然而,现行法律并没有厘定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物的法律地位,导致法律对其的适用出现失灵态势,而先行者优势保护模式、添附保护模式以及职务发明保护模式等是当前理论上比较典型的应对之策。其中,职务发明保护模式更契合人域法的法治秩序以及我国专利保护环境。人工智能本身被视为雇员而拟制为发明人,人工智能使用人被视为雇主而成为专利权人。此外,《专利法》应在专利审查期限上为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物开辟“绿色通道”,在动态流转中提取交易额的5%作为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并完善强制许可条款。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对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新闻、演讲、小说等智力成果,能否认定是“作品”在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认为,在法律层面应当尽快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规范表述。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构成作品的“二元创作主体”,但作者只能是程序开发者即人工智能的操纵者,而不能是无法律人格的人工智能。同时,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归属的制度设计可类推适用职务作品制度,采用“法律拟制”技术,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作者”地位,让人工智能作品具有可版权,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商业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而专利保护应作为主要方式。目前相关法律保护制度无法充分覆盖商业模式保护,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我国“互联网+”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制度设计,应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总体观察视角,以利益的冲突、衡量与选择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具体而言,应以专利法律为主,配套政策文件为辅,构建商业模式知识创新与利用的整体政策体系;在商业模式专利审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应当严格专利审查标准,尤其是严格创造性标准的审查;采用特别保护制度进行辅助,比如短期专利制度等特别措施;建立商业模式专利人才体系培养机制,探寻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坚定维护我国国家社会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从创造工具向自主创造转化,对“发明人”角色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发明人”关系到创造物的权利归属、专利审查程序、专利许可等制度修改。利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将具有“发明”的意识能力,未来成为法律意义的“人”也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仅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且要有充分的理由修改专利法。从专利制度看,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符合专利法制定的目标,具体实施也存在障碍,目前亟待解决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利归属问题。应对挑战,应坚持专利法中“发明人”的基本规定,但可以要求申请人履行说明人工智能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发明人的创新活动嵌入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两个维度辨识并定义4类发明人角色,包括“明星”、“纽带”、“平庸”和“活跃”发明人。以人工智能领域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授权的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模型,对4类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显著不同。其中,“明星”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高,“平庸”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低,“活跃”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高于“纽带”发明人,即认知资本对二元创新的影响大于结构资本。结论对提升发明人二元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索全球绿色发明技术会聚测度指标、发展趋势及其与产出的关系,有助于把握绿色发明技术创新会聚趋势和规律,助力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全球绿色发明技术专利家族数据,在已有技术会聚测度指标基础上,采用多重凝聚力指数系列指标构建新的测度指标,对全球绿色发明技术会聚进行分阶段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绿色发明技术会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技术会聚与绿色发明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具有积极正向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促进学科、技术领域与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将有助于推动绿色发明技术会聚发展,提高绿色发明创新成果产出。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系统日益提高的复杂度、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已经对现行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构成重大挑战。特别是在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从技术方案到创造性审查,从辅助决策到自主发明创造,整个生态系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侧重从实践角度探寻解决人工智能与专利制度冲突的手段和途径,首先,阐述现阶段人工智能专利制度的实践特征;然后,着重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梳理、分析和探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结合相关专利制度、规则、程序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除保护技术输出的传统职能外,专利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沟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信号传递职能。其中,专利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价值近年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指出专利作为质量信号有助于企业获得投资者认可,并且专利信号效果依赖于投资者获得企业信息的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投资者获得企业信息的内容对信号价值的影响。具体地,在负面信号情境下(企业过去的财务绩效差、收益波动性大、未来不确定性高),专利的信号价值更强,而在正面信号情境专利信号效果减弱。利用来自深沪两市1 787家上市公司2000-2011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以上假设,专利数量和外部融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并且在负面信号情境下二者正向关系更强。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表明,发明专利的信号效应比非发明专利更强,而私企的专利信号效应比国企更强。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把握产业技术融合现状对于引导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技术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因此对技术融合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前、准确把握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聚焦感知人工智能领域,率先采用专利分析方法对10 685项专利数据进行挖掘,结合ISI技术分类体系,基于技术共现次数及关联度识别感知人工智能融合核心技术,并从核心技术融合的分散度及专利增长量等方面考察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正处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并很快进入技术融合衰退期,建议政府及投资者积极布局现有感知人工智能主导技术,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技术融合成熟期掌握主动权。同时,应大力推广“感知人工智能+”模式,提升该领域技术融合动力,延缓融合衰退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Patents and their renewals are critical because they protect inventions and reinforce information reported to investors about the ut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inventions. Thus, they signal the appropriate us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being invested, notably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s, and future revenues for their owner. Based on a sample of about 22,700 European patents, our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existing literature on patent renewal by two relevant outcomes. The first contribution proposes a possible definition of a European patent life cycle: abandonment of procedure, natural abandonment, and late withdrawal. The second contribution shows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newal of a European patent by examining delivery time and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citation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dure is the key issue of structuring the patent's life. In addition, patents' viability is likely to happen given that a part in a series of patents is increasing, which means that valuable patents are often cited by later ones. The relationship stems from the rational behavior of market operators who will try to minimize essential ownership.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nects ideas from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econom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Did the strengthening and broadening of IP rights from important patent policy changes in the US promote greater innovation? The analysis rests on the theory of cumulative innovation, which shows that if IP rights on a pioneer invention extend to follow‐on research and impediments to contracting exist, then strengthening patents can actually reduce overall innovation.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patents can significantly deter follow‐on research in “complex” technology areas where contracting is difficult (computers, electronics, telecommunications) but not in drugs, chemicals and human genes. I outline remedies from court decisions and antitrust policy for addressing inefficiencies from patent trolling, patent thickets and the anti‐commons of fragmented ownership. I then apply the analysis to the antibiotics market, drawing on recent research, to examine how patent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incentives for drug development in the battle against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persuasive evidence that the policy changes overreached in broadening and strengthening IP rights and reveals important patent reform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 systems in the US and Can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