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IncoPat平台检索得到的中国内地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据,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建立校友网络,分析高管母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校友网络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高管母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校友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越处于校友网络中心位置,高管母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提升作用越显著。然而,企业创新的母校纽带也可能产生“小圈子”效应,从而固化创新思维,表现为高管团队海外背景异质性在高管母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但当企业位于校友网络中心位置时,这一调节效应不显著。过度强调“母校意识”可能遮掩海外异质性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与开放、多元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
企业集团分部间业务往来是资金融通与知识集成的动态过程。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母-子公司控制性投资扩张对企业集团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资扩张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创新投入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关系对融资约束严重、产业支持力度大、行业集中度与业务复杂度高的企业更显著。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资扩张效应越显著,企业集团创新投入的持续性越高。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集团现金持有水平在母-子公司控制性投资与创新投入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3—2017年我国A股民营企业为样本,从参股股东产权属性的视角,研究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参股民营企业对其创新投入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并非"一混就灵",国有资本参股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投入是有条件的.随着国有资本参股比例的提高并形成一定制衡的情况下,国有资本参股才能显著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作为参照,民营资本参股则显著地抑制了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且股权制衡加剧了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基于市场化水平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用研究发现,一方面,市场化水平强化了不同产权性质参股资本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效应,市场化进程能够缓解民营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参股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融资约束越大,国有资本所起的缓解作用越强.此外,本文在更换所用检验模型和更换解释变量后,主要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为不同产权性质参股股东与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回应行为具有被动属性,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互动结果和未来竞争态势。利用我国金字塔集团内上市子公司的2 890组数据,从网络治理视角对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子公司回应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金字塔集团中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越高,子公司回应式创新越积极;(2)子公司回应式创新具有“双刃剑”效应,随着子公司回应式创新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对子公司回应式创新的积极作用在大规模企业的子公司和民营企业集团中表现更显著;优良的制度环境会强化子公司回应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即与低水平制度环境相比,高水平制度环境中的子公司回应式创新能够创造更大收益。上述结论有助于为金字塔集团内子公司治理与管理机制完善提供参考,对提升回应式创新的正面效应、推动子公司乃至整个集团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充分利用顾客参与激发员工创新性表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构建顾客参与影响员工越轨创新的中介调节模型,采用476份员工问卷研究发现,员工亲社会动机、组织支持感能够增强顾客参与对创新过程投入的积极作用,当亲社会动机和组织支持感都处于高水平时,顾客参与对创新过程投入的正向影响最大;创新过程投入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亲社会动机、组织支持感和顾客参与的交互作用通过创新过程投入正向影响越轨创新。研究有助于丰富顾客参与和越轨创新的理论研究,并为企业实践者把握顾客参与、提升员工创新活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焦点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员工传统性以及不同焦点的心理契约在管理者亲社会违规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中的作用,并通过259份员工问卷统计验证上述作用。研究发现:①管理者亲社会违规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②管理者亲社会违规通过上级—下属心理契约履行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③管理者亲社会违规通过组织—员工心理契约违背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④员工传统性越高,管理者亲社会违规对上级—下属心理契约履行的正向影响越强,且对组织—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正向影响越弱;⑤员工传统性越高,组织—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间接效应越弱,但对上级—下属心理契约履行的间接效应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呈现明显的探索与利用兼顾的双元特征。为研究两种国际化活动平衡与联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组织双元理论和制度理论出发,通过对403个中国跨国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发现:探索性国际化与利用性国际化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资源在探索性国际化与利用性国际化中的分配越均衡,两种国际化活动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东道国管制制度对这一关系起调节作用,随着东道国管制制度水平提升,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增强。研究结论可为利用性国际化和探索性国际化理论划分提供实证证据,丰富并细化制度理论在国际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我国跨国企业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在不同外部环境下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异方差稳健OLS模型和Logit模型,研究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我国不同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①VC早期进入能够显著促进被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表现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②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早,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③企业所在行业竞争水平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晚,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借鉴创新成分理论和创造力投资理论,通过对82个研发团队288名研发团队成员的数据分析,聚焦研究精神性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动力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团队精神型领导对工作场所精神和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场所精神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团队精神型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了团队精神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集体主义精神越强,团队精神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也越显著;集体主义精神还调节了工作场所精神在团队精神型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集体主义精神越强,该中介效应也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持续创新为组织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平台型领导通过建立自身柔性结构、提升员工自主性为组织长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能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双元环境下平台型领导通过组织韧性影响持续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通过对361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平台型领导对持续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组织韧性在平台型领导与持续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平台型领导对持续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组织韧性在平台型领导与持续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13—2016年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创新投入为切入点,考察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组织冗余、管理层激励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管理层激励中,管理层持股水平整体偏低时,管理层持股负向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管理层短期薪酬激励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投入;从交互效应来看,低流动性冗余与管理层持股的交互项对创新投入有正向影响,高流动性冗余与管理层短期薪酬的交互项对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90后”成为新员工的主体,不同领导风格对其创新行为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认知—情感视角,探究真实型领导风格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识别师徒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真实型领导风格对新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投入具有中介作用,且组织公平感的中介作用更强;良好的师徒关系正向调节真实型领导风格和组织公平感、工作投入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且关系越强,中介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苏浙皖三省电子信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多市场接触与企业突破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技术联盟形成的中介效应以及组织惯例、势力范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多市场接触对竞争企业间技术联盟形成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技术联盟对多市场接触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惯例和势力范围均正向调节多市场接触与企业技术联盟的关系;企业拥有的组织惯例越成熟以及企业间势力范围不对称性越显著,技术联盟在多市场接触与突破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多市场接触和突破式创新相关研究,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寻求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种机制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负债渠道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规模而非比重上;金融资产渠道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房地产投资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规模;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对企业创新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进一步区分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表明,金融负债渠道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次之,中央国有企业不显著;金融资产和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没有表现出产权异质性。因此,可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严控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行为、推进股票市场改革、探索更为多元和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持措施4个方面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在上述背景下,基于烙印理论,以沪深A股2010—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效果。结果发现: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投入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挤出效应,且在技术背景CEO抑制企业金融化的作用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和数字化程度正向调节技术背景CEO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整体样本企业技术背景CEO依然坚持弃虚从实,但民营企业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显著。从管理者行为视角,拓展烙印理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应用,丰富高管特征与企业金融化关系研究,防范企业脱实向虚,从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企业应该重视创新。同时,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文章选取2016—2021年我国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和研发投入均为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研发投入在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想要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需要将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与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邓彤博  李敏 《经济管理》2021,43(11):104-120
与正规就业相比较,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重要理由是其工作自主性.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来说,工作自主性是否能带来体面劳动感知,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影响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变量,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实证结论.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本研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对上述猜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自主性显著负向影响情绪耗竭;在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情绪耗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超时劳动负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即超时劳动越严重,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的正向影响越弱;超时劳动在工作自主性和情绪耗竭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通过对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对比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相比,正规就业人员工作自主性对情绪耗竭起着显著正向作用,超时劳动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适时的战略创新是企业应对当前竞争环境恶化的关键举措。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微观视角,构建并检验高层管理者文化主导信念——“刚健有为”思想测量量表及其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模型,揭示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企业战略创新的作用机制。采用68家企业293份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子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刚健有为”思想量表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3个维度构成;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战略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组织惯例更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层管理者学习导向和员工人力资本共同正向调节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与组织惯例更新的关系;组织惯例更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战略创新水平,并在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和战略创新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可为企业实施战略创新,在复杂恶劣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动动机模型,探讨中国情境下时间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通过对239份有效配对问卷的调查,研究发现:时间领导能够显著促进员工主动变革;积极情绪在时间领导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正念不仅正向调节时间领导与积极情绪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时间领导通过积极情绪影响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间接效应,即员工正念水平越高,时间领导对积极情绪的正向影响越显著,且时间领导通过积极情绪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也越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打开时间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影响的“黑箱”,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具备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充分学习与吸收目标公司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显著影响并购后的创新活动。基于上述理论,针对并购行为与创新活动的关系,以2011-2015年163起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得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并购行为会显著降低并购方随后1年的创新投入,并购完成后第2年的创新效率出现明显下降;知识储备规模越大的并购者,创新投入减少越多,创新效率越高;知识集中度通过作用于知识储备规模与并购效应关系,间接正向影响创新效率。另外,并购者负债水平越高,创新投入减少越多,高负债增长率将导致创新投入增加,两者均会显著降低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