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如何从海量高校专利中识别出具备可转化性的潜力专利,对于科技管理与评价部门而言,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高校不具备生产能力,其专利转化的主要途径是将专利权转让或许可给企业。研究已经成功转让或许可的高校专利文献计量特征,并与未能转让或许可的高校专利文献计量特征作对比,运用多元统计学的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高校专利可转化性与其文献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S大学产出的16491项专利为研究样本,发现高校专利可转化性与其文献计量特征之间具有一系列相关关系,可为识别可转化的高校专利提供来自文献计量学视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专利转化率低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部腹地的武汉地区,特别是武汉高校的专利转化率,长期以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对武汉地区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武汉地区5所主要高校近5年的发明专利数量、质量和科技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挖掘武汉高校的发明专利在武汉地区转化率较低的实质原因,找出其阻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武汉市实情,从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提出促进武汉高校发明专利有效转化的具体对策建议,探索高校通过专利转化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进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地。然而现在高校面临着专利技术转化率过低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在专利转化的现有模式中,以高校科技园为依托,引进风险投资,辅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建成高校专利转化孵化器,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实现高校科技和企业生产需要的对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早已引起社会各界警觉,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将权属改革视为破解圭臬,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事实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障碍是专利技术水平和转化价值低、专业转化人才与机构缺失、中试环节薄弱且资金匮乏。因此,为了针对高校成果转化痛点精准施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我国应改革专利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升专利质量并加大科学研究对企业需求的关照;可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由高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独资建立自负盈亏的专业转化服务公司;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引导多元风险资金进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布局,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目前,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芯片、基础算法及相关人才方面短板明显。应充分利用我国在技术层领域和应用层领域的巨大优势和条件,科学选择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快速迭代发展模式、应用层带动基础层发展模式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的发展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构建和完善政府支持和保障机制,完善风险投资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芯片和算法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此加快形成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隋郁 《经济师》2022,(6):16-17
高职院校专利转化与管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发展,同时还会对社会生产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专利转化与管理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全面分析和总结学院专利转化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和促进专利高效地转化,才能促进学院健康、长久的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专利转化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高职院校专利转化与管理的因素,并总结了几点提升高职院校专利转化与管理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防专利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防专利转化的完成需要实现供需双方的激励相容约束,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成本、二次开发成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体制不顺、观念陈旧和政策不到位等因素是造成“国防专利沉睡”的主要原因。应设立明确的国防专利降解密制度,调整失泄密处理办法,完善投融资和风险投资制度,发挥市场在国防专利转化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减少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的成本,有效治理“国防专利沉睡”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冲破国际竞争旧格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模式,这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要路径之一,在市场层面上做好文章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竞争的有效策略之一。从技术、市场、对象重要度3个维度,提炼出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4种模式,并分析每种模式的典型特征、作用机理和实施条件,可为企业完善和加速协同转化进程提供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融合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识别车联网产业技术机会,为人工智能与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选取2000-2019年相关专利数据,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领域技术融合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Word2vec文本挖掘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融合领域技术发展态势、技术主题关联模式、技术共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融合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像识别等相关算法是车联网领域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等相关算法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交通平台是融合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数据识别与数据表示技术在融合演变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较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受到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基于研究结论,从研发方向、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需求加强联系,有利于科研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目前高校的科研目标和价值观念并不适合与企业合作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需要提高企业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地位,科研课题应当面向企业,科研的效果应当以成果的利用情况来衡量。校企合作的目标应是通过各种途径推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有丰富的专利资源,专利运营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专利转让是专利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探讨高校专利转让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分析地方政府及高校促进专利转让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对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盘活”高校现有专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coPat平台检索中国内地31省市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据,发现不同地区间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存在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内地31省市划分为4个类别,并对前3类地区技术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发明专利转让效果显著省市及高校出台的相关政策。结果发现,江苏在不同技术领域均具有明显优势且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出台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进行宏观指导,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系统化的政策促进高校专利转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大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迅速,而专利转化率却没有相应提高。本文基于中国大学2000-2012年数据,以专利出售量度量技术转化水平,估计了研发投入、转化投入和制度等隐性因素对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发经费投入和转化经费投入对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制度等隐性因素制约;(2)制度等隐性因素对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有显著正向影响;(3)研发人力投入和转化人力投入对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没有显著影响。现阶段,与增加投入相比,改善技术转化专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完善激励相容的转让制度,将对改变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产生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专利交易是创新主体回收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深入探讨专利交易差异及区域网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专利交易政策,从而加快实现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8年中国专利许可与转让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创新主体专利交易差异与专利区域流动网络。研究发现:①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交易特征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不同,相关专利特征也不同;②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和个人则对多地甚至全国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应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扩大专利交易范围;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评价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科技发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英、美、日、加、德等国家在注重市场开发;加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专利法规保障机制以及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应对当代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姚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6):134-141
人工智能算法因技术属性而被美国、欧盟认为是一种发明,但由于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逻辑不可知特性而难以被有效规制。对于人工智能算法这一新技术,承袭科技法学的研究思想,采用比较方法,结合创新披露理论与累积创新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理论证成与逻辑论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算法与技术特征结合能够成为一种专利客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与《专利审查指南》在应对人工智能算法时存在不足,应对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审查规则以及专利公开规则进行适当调适,以改善法律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可云  庄宗武  韩峰 《经济纵横》2022,(7):1-12+137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探讨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对于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培育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且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该结论在考虑极端值、控制遗漏变量、考虑国际市场和内生性等问题之后依然显著成立。人工智能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调节效应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平均成本、增加企业使用中间品种类等途径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存在于各类分样本中,且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对其影响的强化作用显著存在于内销导向型企业及各类劳动密集度的企业中。研究结果有助于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应用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导制造业智能化、推动各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向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热门专利长期聚焦于电力机械、医学技术、测试测量等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2)市内校企技术转移主要发生于高校资源密集的省会和直辖市;市际校企技术转移呈现“北出南进”特点,并从等级扩散转向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并存;跨区域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京津和长三角“双核”结构转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菱形”结构。(3)校企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是多种因素通过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利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供需空间相对错位、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综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18.
高价值专利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资源,提升产业链高价值专利产出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已成为重要议题。虽然高价值专利研究热度持续升温、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且研究分散未成体系,有待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构建整合框架,为本领域学者深入研究高价值专利形成机理及管理模式提供借鉴。基于科学知识图谱(SKM),运用CiteSpace工具分析高价值专利内涵、评价体系、影响因素、价值效应等前沿问题,基于研究热点演进和理论整合框架全面展示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发现:①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战使高价值专利于2015年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基础根植于专利质量和专利价值领域,涉及过程管理、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等理论;②高价值专利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法律环境制度、技术创新活动、权利人管理模式等多维因素的影响,相关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价值效应等研究成果有待系统整合;③高价值专利通过促进资产价值转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可在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搭建高价值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完善高价值专利管理体系、挖掘专利运用协同案例、构建高价值专利市场转化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涵为切入点,通过追溯已有文献,系统梳理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六大内部因素,即科技成果的特性、转化意愿、传授能力、关系信任、吸收能力、转化能力,以及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政策与制度促进和社会文化塑造三大外部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高校、企业、政府、科技中介机构以及专业媒体,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管理包括创新项目实施前决策阶段管理、创新项目实施中过程阶段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后成果转化阶段管理。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项目实施前决策研究和实施后成果转化评价等方面,缺乏对创新项目实施中中止决策和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以R&D创新项目为例,对R&D效率研究中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效率测算方法选择、决策单元分类、R&D活动对经济贡献分析等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R&D效率研究缺乏对经费外部支出的关注,也缺乏相对和绝对指标的对比,最后指出应更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止决策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