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兼具“政府”和“投资人”两种身份。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使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协调无疑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法,构建了区域人才流动知识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区域的资本要素、本地人才资本要素、流入人才资本要素对区域知识产出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资本要素、本地人才资本要素都与本区域的知识产出显著相关,但具体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仅东部区域的流入人才资本要素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国际标准竞争中产品兼容激励和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斌  廖园园 《技术经济》2009,28(10):23-28
产业标准的国际竞争是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产业标准国际竞争模型,确立以下观点:与其他产品相比,政府对产业标准的国际竞争具有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措施的内在动力;标准的成长路径遵循先国内、后国外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生产较小网络效应产品的厂商更希望产品兼容;在不同兼容模式下,厂商的兼容激励可能会与社会激励不一致,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转移支付或政府间合作等方式引导厂商行为。  相似文献   

6.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关系,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政府与区金融发展的关系上,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的手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等政策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支持区域金融发展及有效落实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虽然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作用机制、影响路径仍有待深入研究。对国内31个省市2008-2019年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发展,间接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数字赋能产业的中介效应最显著,西部地区较弱。因此,可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度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等正面影响,又有导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及公共服务供给失调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地方政府的竞争进行规范,通过强化中央权威、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碳”目标下,如何促进节能降碳成为当前中国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数字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碳排放量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以中国26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为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竞争是数字经济影响碳排放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可通过地方政府竞争的间接效应抑制碳排放;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会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能源丰裕程度的不同、城市创新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丰裕度低的城市以及高创新投入城市,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数字经济发挥减碳效应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我国低碳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11.
知识共享行为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虽然以往文献从多个角度和层次研究了组织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但忽视了地位竞争动机对个体知识共享决策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地位竞争动机差异,将个体地位动机区分为支配型和威望型,以职场排斥为中介变量、组织公平氛围为调节变量,构建地位竞争动机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过程模型,基于13个组织630套上下级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支配型地位竞争动机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威望型地位竞争动机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职场排斥、组织公平氛围分别发挥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为知识共享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揭示了地位竞争动机对知识共享促进和抑制作用的两面性,对企业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3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法探讨政府行为与创新要素流动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R&D人员和R&D资本要素流动存在倒U型影响,且地方政府竞争与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与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行为可以协同发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另外,地方政府竞争和政府支持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创新要素流动,而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仅能影响周边地区R&D人员流动。在分区域研究中,东部地区3种地方政府行为对创新要素流动均存在倒U型影响,中部地区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行为发挥倒U型作用,而政府竞争和政府支持行为发挥正U型作用;地方政府行为协同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流动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东部地区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3.
知识转移对组织创新及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关于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共同作用对创新综合影响的研究较为欠缺。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流入与知识流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检验了组织知识流入和知识流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表明,知识的平衡流动对员工创新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和协同作用:当知识流动保持较高水平和平衡状态时,员工具有较高的创新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区域类型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区域密切合作,不同区域类型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异质性。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以区域内人均CDP和人均碳排放两变量的关系为依据,将经济区域划分关注区域、困难区域、挑战区域、理想区域4种类型。研究了4种经济区域类型的特征,指出了不同经济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及行为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06-2010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524篇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首先提取出与区域人才聚集效应相关的367个分析单元;其次,结合已有研究,将区域人才聚集效应划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共识别归纳出5类16种效应,编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升级效应和带动效应分别是时空两个维度中最显著的聚集效应,反映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共赢关系;最后,根据内容分析结果,得出了关于促进区域人才聚集正向效应、预防负向效应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融资行为,技术创新和融资行为的变化均能导致技术创新融资效果的变化。基于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征对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评价。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内容、特点对企业融资偏好、方式选择和策略具有不同影响。针对国内外研究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学习理论、棘轮效应理论、风险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对品牌延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理论层面进一步阐述了品牌延伸实现了消费者对品牌原有产品的信任和忠诚向品牌延伸产品的低成本转移这一近乎公认却又缺乏细致分析的观点,为品牌延伸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何奎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1):126-132
以工作繁荣感和组织地位感知为中介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为调节变量,基于一个被调节的双中介模型,对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对东部地区20家高新技术企业429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包容型领导通过工作繁荣感和组织地位感知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差错管理氛围在包容型领导与工作繁荣感、包容型领导与组织地位感知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工作繁荣感、组织地位感知在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象征互动理论、控制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心理契约违背对新生代科技人才偏离行为的影响机理。将新生代科技人才作为问卷调研对象,通过架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主效应得到验证的基础上,犬儒主义对心理契约违背与新生代员工偏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心理资本对上述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了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的作用机制。以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验证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在行业竞争强度与创新扩散效率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在行业竞争强度与创新扩散效率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考虑到行业竞争强度的不可控性,从强化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入手,提出了促进创新扩散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