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商业会计》2002,(5):11-12
六、负债核算的主要区别(三)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既有债券的性质,又有股票的性质。债券持有者在转换期间内行使转换权利,将债券转换为股份,则债券持有者成为企业的股东,享受股东的权利;债券持有者在转换期间内未行使转换权利,未将债券转换为股份的,则债券持有者作为债权人,有权要求企业清偿债券本息。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双重性质,债券持有者可享受股东的权利,或享受债权人的权利,风险较小,因而一般可…  相似文献   

2.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是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债券。可转换债券具有期权的性质,企业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原因主要包括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税收优惠与条款设计。通过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得出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可转换债券的研究结论,重点从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入手,来防止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可转换债券市场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2002年至2007年底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实施股权融资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定因素是所有者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股票收益率的分散度、资产负债比率和公司规模,本文主要结论为发行可转换债券能减轻由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财务困境问题造成的代理成本,这也是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4.
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在资本市场利率很高或企业暂时收益欠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以低于资本市场利率的利率发行可转换债券。这时因为,投资在购买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实际是投资了一份买入期权,而债券发行公司作为期权的卖,其收益体现在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对于普通公司债券较低的票面利率上。如果投资普遍看好公司拟发行的股票,期权的价格可以提高,即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可以低于同期普通债券的利率。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在获得低成本债权资金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则在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债权资金利息率时,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和税收抵减的效应,提高股权资本的收益率。对于直接发行股票有困难的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可使债券持有将来成为企业股东、达到增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可转换债券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异于普通债券和股票的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协调转券投资者、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具有优化和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功能。在实践中,虹桥机场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优化了自身资本结构,增加了企业价值,为适合发行转券的特定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国务院证券委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要在国内选择一些有条件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发行。这一决定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在试点过程中曾经出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随着我国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证券融资的进一步国际化,国务院原则同意,从1994年开始允许一些试点企业,尤其是海外上市公司在境外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方式融资,以适应它们扩展海外业务的需要。首批试点企业有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分别于1994年11月和1995年3月被批准可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由此,可转换债券步入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行列。可转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2010年至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研究股东网络、两类代理成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东网络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两类代理成本在股东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同时发现,第一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低于第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原因在于第一类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网络降低了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降低了第一类代理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在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网络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小股东的谈判能力,进而降低了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削程度,也就降低了第二类代理成本,进而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第一类代理成本的降低可能小于第二类代理成本的降低。这一研究深化了股东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认知,细分了两类代理成本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选取2002~2014年所有发行了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股利公告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分析控制公司的股东是否利用股利政策来剥夺债权人的财富,并验证国外两种解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市场的正确性.研究发现,股利增加对可转债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而股利减少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即支持信息含量假说,可转债的价格与股利增加正相关,而与股利减少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论证企业的代理成本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关系。首先对关于最有资本结构的有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从最优资本结构的角度,论述了三个代理冲突,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可转换债券兼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两种效用,通常会促使投资者对转股时机与转股数量有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对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价值有不同影响。文章通过建立影响公司价值的分析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8年至2014年期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后,公司价值会因其偿债能力变化而下降;国有股权比例之于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公司经理人经营行为来实现的;成长性不同的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的公司价值变化,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委托代理角度对可转换债券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展开研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拓宽了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三一重工的公司治理绩效和控制性大股东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两权分离度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一重工的最终控制大股东所持有的的所有权(现金流量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进行"隧道挖掘"的行为,起到了利益汇聚的激励效应,并且随着其所有权比例的上升,公司治理绩效随之提高。同时,三一重工的最终控制大股东虽然通过采用金字塔控股结构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用较少的所有权掌握大部分的控制权,但是两权分离并没有降低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即两权分离并未产生隧道挖掘的防御效应。但是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桂花 《商业研究》2004,(3):96-99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 ,债券是发行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金融工具之一。企业债券 ,又称公司债券 ,它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形式 ,对融资的企业来说债券融资有其特点与优势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比较缓慢 ,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制度与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所以在完善与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上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以促进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a model for pricing risky corporate bonds proposed by Baaquie—based on the seminal Merton.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an exact solution for the price of a risky corporate bond with a finite maturity and explains the market price of corporate fixed coupon bonds as being the result of the market risk that is carried by the bond. Baaquie's model is empirically tested using 42 fixed coupon bonds issued by 23 US corporations, between 2011 and 2017.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estimates most bond prices quite accurately. Market time (similar to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time), which is distinct from calendar time, is quantified in the paper and is an exogenous behavioral parameter tha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pricing model for long-maturity risky bonds.  相似文献   

14.
肖海莲  胡挺 《财贸研究》2007,18(6):108-114
外部大股东一方面具有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又会利用控制权侵占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公司绩效;约束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诸多约束大股东侵占的机制中,公司声誉机制被认为是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有效机制。本文采用2004年126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侵占度和公司声誉制约机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侵占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公司声誉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法律环境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奋义  田军 《财贸研究》2006,17(1):65-70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保持商业银行系统的稳定是我国顺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前提。通过分析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各具体经营业务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并将对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综合考虑股权的所有者属性和集中程度,分析了国家为第一大股东和法人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仅在法人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既符合理论假说又能解释现实情况的倒U型曲线关系,负债和公司成长性对公司价值的正影响也才可以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提高公司法人股持股比例,降低股权集中度,并积极推进股票全流通,是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The 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 objective for corporate management can be a very effective tool for decision making. However, it can also be used to rationalize the commission of unethical or socially irresponsible actions. Overemphasis on the SWM objective by some companies can lead to dangerous or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consumers, employees, 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ven so, issues of business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SR) are almost totally ignored in corporate finance textbooks. If the typical coverage of corporate finance courses is represented by these textbooks, then financial educators are abdicating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help prepare future corporate managers to recognize and deal with BE-SR issues effectively.Delvin D. Hawley earned his Ph.D and MBA in Finance and B.S. in Psychology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e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in Oxford. Teaching areas include 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bond market efficiency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finance.  相似文献   

18.
Shareholder activism has become a force for good in the extant corporate governance literature.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Nigeria to show how shareholder activism,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can constitute a space for unhealthy politics and turbulent politicking,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untry’s brand of politics. As a result, we point out some translational challenges, and suggest more caution, in the diffus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across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We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frica, whilst crea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embeddedness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contexts—i.e. a step closer to a political theorising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相似文献   

19.
This empirical study examines corporate responses to activist shareholder groups filing social-policy shareholder resolutions. Using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as our conceptual framing, we identify some of the drivers of corporate responses to shareholder activists. This study depar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by including a fourth possible corporate response, engaging in dialogue. Dialogue, an alternative to shareholder resolutions filed by activists, is a process in which corporations and activist shareholder groups mutually agree to engage in ongoing negotiations to deal with social issues. Based on a unique dataset of resolutions filed by member organizations of the Interfaith Center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from 2002 to 2005 and the outcomes of these resolutions, our analysis finds that corporate managers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dialogue with shareholder activists when the firm is larger, is more responsive to stakeholders, the CEO is the board chair, and the firm has a relatively lower percentag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股东单边治理",本文基于知识和创新的视角指出,股东单边治理的根本缺陷在于无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内部制衡和市场制衡,上述缺陷导致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方式对股东单边治理缺陷进行弥补.通过理论推导和国外实践,本文指出中国保险公司治理发展只能走利益相关者内部治理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