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父亲     
父亲是个有胆识的人。 20世纪60年代,父亲从天府之城风尘仆仆地来到攀钢钢城工作。那时,在钢城大裂谷里,除了荒凉的山坡、寂寞的“夹皮沟”、呼啸的金沙江,就是高高耸立的高炉和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 每天繁星满天时,父亲才回到自己的“席棚”。有时,会倒点小酒犒劳自己。  相似文献   

2.
易安秋实 《中外企业文化》2010,(11):I0054-I0056
接到通知书那天,父亲和他的兄弟们撂下农活兴高采烈地把我围在中间,语无伦次地说着同一句话:“出息了,终于出息了。”上学走的那天,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喝得酩酊大醉。母亲拿出一个崭新的蛇皮袋告诉我:“孩子,这袋子里是你们老郑家人的寄托。”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整一年了。我跪仗在父亲的骨灰盒旁,为其焚化纸钱。父亲生前不信迷信,可我们只能借助这种传统的形式来祭奠。缕缕青烟,带去了我不尽的思念…… 记得小时候每每做错了事,母亲总会打我,可父亲却要和我讲道理,我不怕母亲,却怕父亲。有一件事情,使我终生难以忘怀。文革期间,工厂、学校都在“闹革命”,工厂无人管理,学生也不上学。我们几个狐朋狗友跑到附近的工厂里拿了几个铁圈做滑冰的工具。父亲发现后 除了预料之中的要和我讲一通道理外,不容商量地坚持让我给工厂送回去。记得那时我手里拿着几个铁圈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  相似文献   

4.
住宅给我们的幸福感其实是相对的。1957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当教授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家况突变,母亲带着我们年纪尚小的三兄妹,从原来住的非常温馨的教授楼迁到学院那个叫“二十栋”的三层宿舍,一家挤住三楼的两间房。父亲后来从农场回来,全家五口挤在那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三层楼共住着十户人家,只有一个公共厕昕,连厨房也是公用的。  相似文献   

5.
1963年,我10岁时,父亲带我回乡下过元宵节。在路上,父亲对我说:“在我们乡里有句俗话:月半大过年。正月十五比过年还热闹。”  相似文献   

6.
因为我姓修,对“修正”是情有独钟。我父亲是一位老工程师,我姐姐叫修涞珍,大哥叫修涞荣,二哥叫修涞华,三哥叫修涞富,我们家五兄弟“荣华富贵”就是这么叫下来。文革期间,因为反修正主义,就把我们也牵连进去了,我们几兄弟写的文章都不给发表。后来就改名字,大哥改名为荣反修,修涞华改成华反修,我大姐改成林言,我父亲非常生气。林彪倒台的时候,我父亲说:“怎么样,姓林的也不好。大家都叫我老修,大家都这么叫,没有办法。南斯拉夫、苏联,一个姓修的也没有,姓修的不搞修正主义,搞修正主义的都不姓修。”老父亲的话虽这么说…  相似文献   

7.
黄鸣 《英才》2007,(3):84-86
没有人愿意通过制造家庭灾难来锻炼后代。作为黄家长子长孙,我的“成熟”从父亲瘫痪那年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8.
父亲为我们弯一辈子腰。我弯腰,是向天下的所有父亲乞谅和致敬!父亲是三天前的下午来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择菜。他像犯了错的孩子,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里受到创伤,欲安  相似文献   

9.
老歌 《乡镇论坛》2013,(31):43-44
命运多舛赤脚医生邂逅重病女 今年42岁的洪媚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梓里镇舒川村的一个不幸家庭,在她上小学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节衣缩食将她们姐妹三人抚养成人。洪媚18岁那年经常感到关节疼痛,去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竞患上了“不死的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0.
在“居住在成都———2005年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表示要重画《父亲》。罗先生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地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当然,艺术家的创作是自由的;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修改、重绘的权力。但是,《父亲》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作为经典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千千万万因《父亲》而感动的观者,还珍藏着一份最初的美好记忆。作者要重画《父亲》的信号,无疑牵动了观者的情感。25年前,作者在一封信里诚挚地道出了创作《父亲》的成因。本刊重发旧信,愿作者、观者都能恢复记忆。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黑人孩子跟着父亲去参观梵高故居,父亲告诉他梵高的许多画是价值连城的。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他问父亲:“梵高在世界上这么有名,难道不是百万富翁吗?”父亲答:“不,恰恰相反,梵高是个连老婆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他又随父亲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他又困惑地问:“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相似文献   

12.
《政策与管理》2011,(6):124-125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常常是孩子教育的主力军,父亲则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转而只负责提供物质条件。有人把这种父亲教育的缺席称为“假单亲”。事实上,父亲的言行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情感、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行为反应,有助于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外管理》2008,(6):61-61
格言背景 约翰·亨利·帕特森认为:“推销员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影响了沃森父子两代人。 格言故事 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将IBM交给小沃森经营。在管理上,小沃森深受父亲的影响,但又表现出反叛的一面,尤其是在用人之道上。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拐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  相似文献   

15.
李婷 《房地产导刊》2005,(21):50-53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孟晓苏祖孙三代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祖父在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担任国民党少将军衔;父亲孟宪成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共产党的军官,新中国成立后留学东欧,回国后成为总敢文工团的总设计师,“东方红”这个流传至今并在电影中出现的片头的书写者正是孟宪成;而孟晓苏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中不得不写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维维 《成功之路》2011,(1):11-13
2010年10月8日,在第五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颁奖晚会上,22岁的王冬冬的作品《父子情》斩获“最佳作品奖”和“非职业组二等奖”。为王冬冬捧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父亲王振华。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命题作文《记一件难忘的事》,我写的是星期天在父亲工作的仓库帮忙整理干果的故事。老师在作文中画了好多“双圈”、虚线,一段眉批至今令我难忘。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句:帮父亲整理仓库的细节写得很细腻,心灵也美。但整篇作文字写得很马虎,不像一个能认真做事的好孩子。希望今后作业能像帮父亲整理仓库一样认真,一样美。  相似文献   

18.
丈夫在自己进取的道路上回过头来招呼妻子一声,挖掘出她生命中的闪光点,那么在妻子证实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之后,定会还他一个灿烂的微笑。8年前,媒人领看我去相亲。一走进“丈夫”家门,我的心就凉了半截:他们弟兄3个,老大病残,老二老实巴交,唯有老三人还算机灵,但却长得浓眉小眼,真不好看。3个光棍和一个守了大半辈子富的老母亲,还有3间土草房,就是这个家的全部。我说啥也不同意这门亲事。可父亲却硬说:他家虽然穷,但老三人有出息,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嫁给他没错!我拗不过父亲,只有违心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但从定亲到结婚的3…  相似文献   

19.
李建华 《活力》2007,(7):19-23
夏日的松花江畔游人如织,风景如画。 漫步长堤,轻风拂面,欢歌绕耳,“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沉浸在良辰美景中的人们很少有人记起今年是哈尔滨1957年抗洪胜利50周年,唯有那巍然屹立的防洪纪念塔在向人们讲述着50年前抗洪军民那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伫立江畔,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李积成,他作为老一代革命者、黑龙江省第一任农林水厅厅长,亲自指挥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战斗——  相似文献   

20.
同窗校友 我和妻子李会计是一起读的高中,一起上的晋东南会计学校(以下简称会校)。当时,她长得瘦小,饭量也小;我长得人高马大,饭量也大。在会校,我的饭票不够吃,她的饭票吃不完,每月剩下的饭票就都“救济”我了。我在读会校以前,父亲打工、母亲种地,家里很穷,父母也没有时间照顾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