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宋初编纂的小说集《太平广记》中,记录了九卷、多达83个有关狐的故事,可以说狐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形象上都显得十分突出。论文从狐的自然属性入手,通过《太平广记》中众多狐形象的分析,得出狐形象的本质特征其实就是狐的人化。  相似文献   

3.
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原名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大河报》发布。夜游龙门”广告时,未经同意使用了摄影师的图片,摄影师将龙门石窟及大河报社告上法庭,要求赔偿.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反诉摄影师侵权,反诉的理由是摄影师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反诉被法院驳回。案后冷静思考,摄影师的拍摄是建立在龙门石窟修缮和布置夜景的基础之上,没有“夜游龙门”的创意及灯光设计布景,摄影师就不可能拍摄出本案中的照片。龙门石窟管理者应该具有某种权利——景区景点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4.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发表的第七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多线索的情节结构而闻名。主要人物固然是揭示小说主题的主力军,但配角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论文试从作品中的几个小人物入手,旨在揭示小人物对故事情节的作用,以及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6.
7.
《哈利波特》是一部出色的儿童文学,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创造了文学史的奇迹,本文对书中儿童的形象依附情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深刻的领悟每个儿童身上所带有的独特气息,感受他们的美好世界以及他们的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残雪曾被视作先锋派的代表,她的作品独具特色,以关注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特征。屋中人就是她笔下痛苦灵魂的代言。残雪笔下的屋中人有着特殊的内涵,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人的猥琐、阴暗与丑陋,展示的是幻觉世界中人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思考的是人性冷漠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最早记录孔子形象的先秦典籍之一 ,同《论语》相比 ,在描述特点上二者既有共性亦有所不同。其共性在于对孔子形象的塑造都具有原质性 ,不同在于《左传》具有不全面性。本文探讨了《左传》中孔子形象描述的这个特点及成因 ,亦总结了《左传》中孔子形象的两个主要特点即维护礼及睿智。此外还对《左传》中孔子的勇武性格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在路上》作为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掉一代的圣经"。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的美国。在当时以白人文化为美国主导文化的时代背境下,小说中的两位白人主人公迪安与萨尔确尊称黑人为"上帝",并希望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本文拟从分析小说中黑人成功的事业和家庭入手,挖掘出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亚文化代表之一——黑人文化背后所掩映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小说《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的珠儿对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和其他人物的性格展示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衬托了其他的人物形象,成为霍桑定位其他三位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林沃思的参照坐标,是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2.
13.
曹禺笔下的周萍是一个有着充盈情感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看似阴郁的外表下满怀着激情的人物,也是具有反传统的叛逆行为的人物形象。探求曹禺塑造这一命运、性格和社会悲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冲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尔·霍桑的《红字》是19世纪的经典小说。它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为题材,揭露了当时宗教、法律的残酷,影射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宗教和道德的欺骗和虚伪。文中以一段交错的恋情,从清教、人性和良知复苏等多角度描述了17世纪的美国的宗教、人文、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画面。其主要人物赫丝黛、丁梅斯德、齐灵窝斯在情节的发展中不同的接受了来自礼教和良知的拷问。他们是红字中的殉道者,为情感爱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故事的结尾他们都接受了不同的殉道和良知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李安在《喜宴》中生动塑造了威威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中的典型女性,其身上具有中国女性的温柔、孝顺、有人情味的特点,也具有西方女性大胆、热烈、执著、独立、自我的特点。电影真实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所造成的许多矛盾。威威最终的宽容和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情观使矛盾得以解决,故事也有了圆满的结局,威威的女性形象也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显得更加生动娇艳。  相似文献   

16.
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在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却被弱势的本族文化所束缚,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生活在夹缝当中。本文试图介绍华裔美国人在祖国母亲中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以及他们在美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同时分别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剖析形成这种双重文化压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新一代的华裔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达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鸽翼》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翼》的女主人公米莉.希尔,在公主—王子童话模式中的心理发展历程中,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她的独立,自尊,对自身及他人的洞察,超越了传统童话中消极被动的睡美人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上看,这是对男权社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一部代表作《雪国》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社会的平民市井生活。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女性之美,但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又决定了他们的美都是参杂着悲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长生殿》写了一种特殊的爱-帝王之爱。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两次转换、两次团圆的描绘,说明帝王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并对爱情进行真挚追求。这是明中叶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余绪在清初卷起的一朵浪花,也是作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的异质空间里,乡村走出的男性在物质上征服了城市,但在精神上仍因为"农村出身"而遭受歧视,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阎连科的《和平战》和《风雅颂》以"两女一男"的情感关系模式展现了主人公由自身"农民"身份产生的焦虑体认和身份否定,他们将在城市面前的自卑转化为在乡村面前的自恋,以此达到对自身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