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徐鹏  杨潇影 《会计之友》2021,(12):118-124
企业的战略激进度是否影响盈余行为?以往研究局限于应计盈余管理,文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视角扩展至真实盈余操纵活动.以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首先检验战略激进度、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约束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差异;然后,进一步探析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战略激进度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战略激进度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有效约束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并且能够显著增强战略激进度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08-2012年沪深A股的经验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了CEO的政治关联在其中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机制,考察了企业不同产权和不同经济区域下,该作用机制的效果和表现。研究发现:基金持股和QFII持股显著降低了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社保基金持股对此无影响;机构持股对负向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显著;CEO的中央政治关联和CEO的政治关联强度显著降低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正向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的CEO政治关联也显著削弱了机构持股对正向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5~2010年间有过定向增发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监管意愿和监管能力的角度考察和解释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①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②因为监管意愿的差异,使得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比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更好地抑制了盈余管理。③进一步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由于监管能力存在差异,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正向盈余管理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内容,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定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择2011—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者情绪与企业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消除内生性,实证得出投资者情绪会促进企业加大正向盈余管理概率,但是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投资者情绪会抑制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在投资者情绪低落期,投资者情绪会促进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会进一步提高企业正向盈余管理迎合投资者情绪的概率,同时会缓解情绪高涨期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负影响,而加大情绪低落期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正影响,说明机构投资者扮演了"战略合谋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信息和人才等优势,是重要参与者和外部治理力量。文章选取2008—2012年深沪722家国有控股和324家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产权特征视角对不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效果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不同产权特征公司价值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与各产权特征企业价值正相关,压力敏感型与各产权特征企业价值负相关,而民营较国有控股企业更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治理效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不断增大,其参与公司治理能力和动力不断增强,更加积极参与企业长期研发投入活动。基于此,文章研究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与上市公司企业研发投入活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研发投入活动没有相关性;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压力抵抗型投资者能对研发投入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京 《会计之友》2012,(18):114-116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在控制了关联方交易的条件下,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降低公司盈余管理角度来看,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且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治理作用将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的完善而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会计信息是否对公司投资决策造成影响?异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文章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异质机构投资者的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确实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投资非效率问题;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能够加强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过度投资的改善作用;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将产生不利影响,削弱了会计信息引导最优投资的功能。研究结论丰富了不同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研究,且进一步验证了会计信息在公司决策中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9.
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管薪酬方面,压力抵抗型投资者持股对薪酬总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则能显著提高薪酬总额;在高管薪酬变动速度方面,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薪酬敏感性,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这一提升效果不显著;在高管薪酬变动幅度方面,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普遍存在向下的粘性,相较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抑制高管薪酬粘性。  相似文献   

10.
以2012—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治理内在机制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机构持股、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投入在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创新投入在两者之间发挥了不完全中介作用,即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创新投入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积极性更高,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俊娟 《财会通讯》2021,(21):31-34,43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审计行业专长对企业财务报告重述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行业专长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报告重述,即显著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同时本文进一步区分行业竞争程度的差异,发现当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时,审计行业专长对财务报告重述的抑制作用越显著;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主体,通过区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差异发现,相比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在机构投资者持股程度低的样本下审计行业专长的治理作用更显著,即更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报告重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模型证明大投资者(Blockholders)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对上市公司实施更多的监督,并且大投资者的监督行为能够增加企业价值;但模型也表明机构投资者是否实施监督及其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量取决于监督的成本和收益。文章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据,检验了理论模型的四个基本结论。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积极地监督上市公司,并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政府干预(用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政府代表)减少了机构投资者监督的收益,降低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削弱了机构投资者监督的积极性。研究结论表明,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升企业价值;但是政府干预限制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2007—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审计背景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将高管分为决策型高管和监督型高管两类,分析不同类型高管的审计背景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审计背景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与决策型高管相比,监督型高管具有审计背景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高管具有审计背景的企业会实施更为严重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同类型高管的审计背景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一、文献回顾国外许多文献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Klein(2002)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Chunget al1(2002)证明,机构投资者能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Liu and Peng(2006)发现,应计利润质量与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负相关,与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2001—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进一步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稳定型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后,发现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发挥了监督作用,能有效地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共同机构投资者存在合谋观和治理观,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相较于无共同机构投资者的企业,有共同机构投资者企业的审计费用平均高3.30%个标准差。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为了使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会与组合内企业形成合谋,增加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提高组合内企业信息壁垒。进一步分析发现: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时,共同机构投资者导致审计费用增加更明显;而行业竞争程度低、高管持股以及短期偿债压力较小则会削弱两者的正向关系。研究的对象不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和单一机构投资者,而是聚焦于投资组合整体,拓展了共同机构投资者的经济后果以及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增大,其对公司内部治理产生的作用也增大,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代理成本可以由此得到改善。采用Almeida的融资约束模型,从异质性视角出发来验证机构投资者与融资约束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问题在企业中普遍存在;非国有企业中,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可以减缓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而压力敏感型作用则不明显;国有企业中,压力抵抗型与压力敏感型对减轻融资约束的作用很小或不明显。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及QFII作为机构持股时,其持股周期较长,偏好长期的稳定收益,因此更愿意参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通过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而缓解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独立的机构投资者并在我国机构投资者中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两者持股比例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和BETA高度显著负相关.而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由于不是独立的机构投资者,无法发挥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两者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成本和BETA系数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为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能显著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这一影响主要在公司过度投资的情形下发生,而在投资不足时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积极治理作用主要发生在非国有公司中,在国有公司中则受到抑制;投资者保护水平未能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发挥调节作用;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则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治理效应。机制检验显示:公司信息透明度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支持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积极影响,丰富了机构投资者网络治理机制的研究,为监管部门制定机构投资者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机构投资者动机和能力将其分为交易型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并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如何作用于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研究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更强,但其治理效用又受制于公司的控制权配置,随两权分离度的上升而下降,是不同产权主体博弈下的结果。两权分离减弱了稳定型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相对而言,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下降的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