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经济结构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摆脱"速度情结",保持"平常心",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8)
新常态成为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与新条件,只有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浙江才能在新常态中实现新的跨越。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常态包括: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开始合理化,从低质量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外部影响力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深化改革释放升级活力,推动创新激发升级动力,改善民生保障升级环境,繁荣实体经济夯实升级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健,增长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新的增长动力不断涌现,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可观,并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林平凡 《新经济》2015,(4):53-5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他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他指出,经济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新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左右下降到7%,经济结构也面临较大调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总是相伴而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相似文献   

7.
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向中高速增长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的基本新常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新常态相互支撑。一是发展战略新常态,涉及结构再平衡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宏观调控新常态,涉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明确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三是发展动力新常态,涉及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消费需求拉动并与投资拉动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的发展正在酝酿以3D打印、分布式能源、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必将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需变化等诸多"新常态"经济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常态"作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描述,在政策层面和经济学界层面已经形成了高度认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战略逻辑选择。"旧"常态的高速增长,是基于后发优势的追赶进程。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和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形成了以增量扩能为主的经济结构和以规模速度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方式。随着追赶进程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5,(4):193
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的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中国的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必将继续其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有鉴于此,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决定于2015年9月1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合作举办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结构及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中国逐步迈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面对这样一个新格局,无形资产在企业角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新常态背景下无形资产披露的重要性作出说明,随之再对披露中存在的难题做具体分析,最后给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进而提出了经济领域的“新常态”。从以往的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求质量保就业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高速增长将是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马海龙 《经济师》2015,(3):88-89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优于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新常态下,由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但是,从国内和国际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新常态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增长,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节奏,调整结构,平稳度过"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马克思经济理论,剖析经济增长动力及源泉,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新常态"是经济总量增加和财富增长的"双增"阶段,我国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6,(4):196
<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转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8,(2)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优结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加速渗透融合,信息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新常态下信息经济如何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梳理信息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阐释信息经济助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论述信息经济助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常态、非常态和新常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目前,中国的新常态不同于美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接近市场经济正常状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是阶段性增长、质量与效益型增长、创新驱动型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型增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增长。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基础论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能够实现7%左右中高速增长的六个依据是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期,这些都为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揭示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内在规律与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和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要素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是指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9.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这一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认识、指导今后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讲话和会议精神,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表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相似文献   

20.
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增长中存在大国效应。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国效应包括经济高速非均衡增长、经济结构快速演进、大规模国际收支顺差和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等等。大国效应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阶段性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