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春莲 《时代经贸》2007,(8Z):49-50
以慈善捐赠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分配作为第一次市场分配和第二次政府财政分配的补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配机制。文章探讨了第三次分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完善第三次分配,全面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慈善事业是三次分配的抓手,改革和创新慈善事业有助于完善三次分配制度,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在简要总结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回顾了经典有关利他主义的内涵和麦卡斯基尔对"有效利他主义"的界定.为了完善慈善事业,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有效利他主义"的理念,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生产满足符合社会需要的慈善产品.具体来说,中国应探索有效的慈善资源统筹制度、构建慈善捐赠匹配报价制度和完善慈善道德交易制度.最后,笔者指出在进行慈善制度创新时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民营企业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凡进必评”政策这一重要制度创新,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政治激励效果进行经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凡进必评”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政治激励,工商联会员企业显著增加了慈善捐赠的参与概率和投入金额。同时,民营企业现有的政治关联并未削弱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凡进必评”政策对那些更有能力参与慈善捐赠的民营企业产生更大的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家更容易被吸纳进地方政治系统,慈善捐赠投入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家获选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概率。文章揭示了通过机制设计来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理论逻辑,为党和政府如何引导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陆百甫 《财经研究》2002,28(12):3-5,2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客观地认识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正确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晓峰 《经济导刊》2009,(11):91-92
分配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核心,是文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实现分配公正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的现状是初次分配不尽合理,第二次分配覆盖面和力度不够,第三次分配调节作用缺失。  相似文献   

6.
浅议第三次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改变和拓宽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活动总量和空间的崭新方式 ,人们对第三次分配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如对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研究和认识。本文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使道德激励产生作用 ,从而使第三次分配的行为得以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实际发生 ,并由此对第三次分配的由来、特点、作用作了全面分析 ,借此和同行们商榷 ,以求对第三次分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此能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林海  古太  邹巍 《经济导刊》2006,(8):88-93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据了解,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国务院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专家正根据会议精神,集中研讨收入分配制度,第三次分配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稳定也极其重要.特别在当前贫富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不仅要作好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而且要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使社会富裕群体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读与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简要评述了第三次收入分配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条件下,在借鉴了国外效用论、弹性论、博弈论三大研究框架后,本文融合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多个经济学领域否定了"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个体捐赠动态激励机制、第三次收入分配载体选择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福利性第三次收入分配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0.
裴晓勇 《经济师》2013,(12):61-6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我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制度不合理。文章认为,我国可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壮大私营企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第二、三次分配制度来解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分配作为新发展阶段下助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需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实现形式、价值功能、参与主体、作用领域,拓展其科学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分配。同时,要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挥社会财富的本质功能、促进劳动人民各阶层的大团结和大联合的理论逻辑上理解中国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基础、实践动因、目标指向,还要站在第三次分配助力重构新发展阶段经济秩序、分配秩序、社会秩序、道德秩序的高度上审视其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这样有助于全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形成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发挥其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王亚萍 《经济导刊》2022,(11):82-8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经济法与其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经济法在共同富裕实现道路上的重要性。经济法在分配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分配功能的明晰化亦是法治关键。经济法不仅具有初次分配功能和再分配功能,还具有第三次分配功能,该功能的确定与落实更是当前经济法治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同步推进的关键。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经济法在分配领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法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分配功能的体现,厘清第三次分配的经济法内涵,并通过健全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制法律制度进行第三次分配功能的顶层制度设计,以此充分落实和保障经济法的第三次分配功能,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收入分配格局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二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公平作用;三次分配不透明、非法非正常收入扰乱分配秩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不利影响。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4.
探析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的公平取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度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仕军 《经济导刊》2006,(10):94-96
当前,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初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社会责任,改善收入分配状况,重点在于完善、健全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其实,三次分配中都有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协调问题。人们之所以对收入分配颇多诟病,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初次分配中公平的残缺。不改变这一状况,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上,结果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整个收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是相对官营经济(即国有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概念。它不涉及所有制的归属问题,仅是一种与生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它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支撑力量。民营经济经过二次创业,现在正进入第三次创业时期。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继承、是对“先富后富”理论的有效衔接,并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力量。从作用机理上看,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第三次在弥补分配不足中推动全民共富,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促进全面共富,在吸纳社会成员参与中助力共建共富,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中实现全程共富。从显著优势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贸实践》2012,(6):6-7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19世纪,蒸汽机和煤炭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印刷大量廉价报纸成为可能,提高了民众的受教育比例。如果没有这批有教养的劳动力,是无法管理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20世纪,电力、电话以及稍晚的广播和电视又发生了一次交汇,我们从那时起步入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组织模式转型所形塑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具有适应性更好、抗风险能力更强、更高的生产和组织柔性、更强的协同效应、更优的创新模式、更低的生产成本等特征。应遵循"经济环境驱动主体行为,主体行为形塑产业组织"的科学思路,从经济环境和市场主体两个层面入手,通过优化经济环境和健全体制机制来驱动主体行为,助推产业融合,从而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实现产业组织模式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