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深的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中部崛起"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边缘化的状况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部崛起战略应该从国家全局利益最大化和整体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和具体安排"中部崛起"战略步骤和政策措施,应该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沟通合作,使各种区域战略和措施政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合力,构建整体效率最大化的区域政策组合.在这个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人为的阻碍.本文研究的就是这些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在找出障碍的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消除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武汉市的交通、区位条件和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入手,以国家的"中部崛起"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为背景,从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的发展对武汉市及城市经济圈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的发展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作用,发展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的"扩散效应",发展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的"极化效应"等四方面论述了以武汉市现代商贸业、物流业为引擎,对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激发了中部各省领跑中部、率先崛起的热情.有的地方争先恐后将自己定位为中部崛起的先锋和龙头老大.事实上,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进行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湖北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人才战略是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举措。本文对中部6省人力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比较,深入分析湖北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的对比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被喻为“中部塌陷”。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中部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部地区能否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创新。本文就造成中部塌陷的成园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庭珠 《当代经济》2009,(13):108-109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部地区需要立足高起点,实施绿色战略,走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对中部地区实施绿色战略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金成  宋立 《经济管理》2006,(15):11-13
“中部崛起”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我国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和采取正确的发展模式十分重要。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实现三个结合,组合三种模式”,即“中部崛起”战略一定要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选择可持续的复合型战略模式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年来,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等问题。2016~2025年是中部崛起"新十年",中部地区应按照"突出特色发展、加快创新发展、加速绿色发展、促进集群集聚发展"的思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升整体实力和水平;融合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能力。"新十年"应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产业新优势,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莫氏(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78-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的时序特征及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09年的3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中国农业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目前主要处于低度粗放型阶段。在未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我国稳定粮食价格的数量界定,即年度间波动不超过5%;一年中波动不能超过50%。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粮食价格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有: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补赔政策,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创新粮食保险制度,强化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velops a dynamic model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Formulated as a recursive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it contains several commodities as outputs, farm and regional resource constraints on owned and purchased inputs-including working capital-and several farm size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assumed to be separable for each farm size and additive for the region and measures for each year the net expected revenues from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less an investment charge. Prices are exogenous.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a rapidly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region in Southern Brazil and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trace regional farm sector development over a decade. It is then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cluding price and credit subsidies.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urkey between 2004 and 2019. Our findings show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 pervas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use, grain, and legume production. Moreover, regional variability analyses reveal the nonmonoton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Climate change hur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most. This finding points out the ineffectiveness of one-size-fits-all-type policies for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opography with sizeable spatial dissimilaritie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significantly threaten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are critica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findings show that spatial spillovers and heterogeneity will be crucial for designing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for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徐颂军  保继刚 《经济地理》2001,21(3):371-375
本文对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意义、开发条件以及开发前景进行探讨,指出广东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并指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一个方向,在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其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同时必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区域性特色,避免重复布点,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高效生态农业在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安置中的战略意义。从三峡库区实际出发,分析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难点、机遇和方向。指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给库区移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库区农业、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能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长治久安。并针对目前库区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库区农业高效生态化及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俊 《经济问题》2008,(10):120-122
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须有赖于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基于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现状及其有序开发的环境约束,针对各类自然资源提出相应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构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缺土少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后颈不足。本文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编绘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图。最后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原则、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辰  杨振山 《经济地理》2011,31(11):1891-1896
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稻是日本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日本稻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尤其是在稻鸭(鱼)共作等有机农业生态模式、农业耕作技术和水稻多功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我国水稻生态种植生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