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二元结构下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试图找出农村过剩劳动力存在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并对该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失业问题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社会公众都已感受到这一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大批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冗员增多,失业、半失业及隐性失业人员剧增。国有企业(部门)出现的日益增多的过剩劳动力目前已构成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对城币就业形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城市改革中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国有企业的流动对就业的影响。造成城市中两大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与中国经济的体制转轨密切相关。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农村的传统农业并存。基于这种状况,他们还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其实,在我国城市经济中也有类似的二元经济现象,即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迅猛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和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并存,二者之间也有一个转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使国企中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入迅猛发展的非国有企业。这种转移可以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型机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军  武双 《当代经济》2007,(17):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铧过程中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在其传统农业中也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 国农业隐性失业的问题将有所缓解,但庞大人口与落后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发民的极朋障碍。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农业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期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何解决这批人的就业呢?由于他们知识技能低下,很难在城市的现代部门就业,大多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而工业扩张带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没有知识而无法获得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由城市失业获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所以,必须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另外,对家庭年产承包制实行创新,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不流向城市。同时,国家必须建立农业储备基金,以维持农村贸易条件的稳定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有所变化。目前,农村仍未形成一个从产前服务到产后加工、产品贮运等完整的生产体系,尤其是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明显落后。大约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集中在城市,结果是:第一,丢弃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提供的农村剩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总结演绎出了不同的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探寻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分析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将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的动因与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第二种定义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15.
崔文奎 《生产力研究》2006,2(3):37-38,4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自身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纵横》1998,(5):9-11
一、打破铁饭碗:从冗员到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的特点是单一面向城市居民的全面就业。因此,企业实际雇用工人数往往超过实际需求。在微观放权改革使企业劳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冗员现象就显现化了。这时,国有企业中的在职职工可分为两部分。那部分恰好与...  相似文献   

17.
下岗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际上,目前下岗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就业压力并非是来自城镇劳动力.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近70%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品的消费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农村市场还远远没有启动.显而易见,如果农村市场启动的话,我们应当不会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就面临这么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启动农村市场的答案其实人们很容易想到.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农民的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说到底,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要靠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没有别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城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经济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拉力产生的主要源泉.河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以及经济结构层次不高所导致的就业空间小,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方面,需要转变观念,由过去单纯重视农村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转移到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兼顾城市经济总量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宏  步秀君 《经济论坛》2002,(13):59-59
入世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耕地的减少,如何使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的安置,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稳定,越来越引起了各级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色转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