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旨在探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浙江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章首先从市场导向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浙江省内欠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指出了浙江省内欠发达地区在这两个方面都缺乏优势,进而以武义县的经济发展为例子,提出了“边际渗透”作为弥补劣势、发挥优势的解决问题对策,即省内欠发达地区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发挥“洼地效应”吸引周边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嘉 《商业研究》2005,(1):58-59
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中国和西方学者有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研究认为:在一个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中外部资金供给相对较少的条件下,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吸收外资还是吸引内资方面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必须对西部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改善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比于市场开放年份较早的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相对来说,也是较为落后的。这种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对称性,在企业品牌的运作方面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比如,享誉国内外的海尔、华为等品牌力较强的企业,大都诞生在市场环境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而西部企业,却鲜有强势的企业和品牌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西部企业的品牌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  相似文献   

4.
meprn: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逐步推进。公司如何看待西部市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市场有何特点,您认为发展潜力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饶鹏  戴波 《市场论坛》2004,(7):9-10
中国经济发展由东部发达地区依次向中部次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推进,是经济非均衡增长及演进的必然趋势。对于西部省市而言,如何构筑一个合理的空间序列,科学地确定重点经济带(区)的空间范围是成功实施重点开发战略的基础前提。本文在阐述分析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空间架构及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6.
Mark  Jocob 《浙商》2010,(7):28-28
对于中国西部发展计划,我有一个建议:可以让东部发达地区正式地承担起引导西部地区发展的责任,并作为领导业绩的评判标准,以政治手段发展中国的西部市场。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就是因为贯彻实施了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因此,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进一步加大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才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征是,经济外向度低,开放进程慢。其原因是除客观地处内陆及历史、自然等制约因素之外,主要的在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能…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部民族地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滞后,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如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摆在西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难题。  相似文献   

9.
邹飞云 《商》2012,(7):165-165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如何克服现存的制度障碍,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对发达地区先进产业的承接,以及实现培育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是当下西部地区获得进步一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贸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且还将不断加大。因此,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态势,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应该开发比较优势产业,通过对西部地区生产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比较优势,并使之形成主导产业,才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第一,西部地区自然资料丰富,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诸多矿产富集地区,镍、铁、铝、铬、稀土、锡等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蕃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陇东高原以及陕北地区、四川盆地都探明有完整的油田和气田,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0%以上,同时,西部地区还具有极为丰富的水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基于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技术理念应是发展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是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和必然选择。"恭城模式"、"象州实践"和"和林格尔现象"等都是西部地区通过适用技术,构建和谐社会成功的典范;而"民勤县荒漠化"现象则主要是由于没有采用适用技术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所处地域缺乏吸引力,专业人才短缺,风险投资资金明显偏少,一些项目较好的中小科技企业不能像发达地区一样吸引风险资本。在风险资本的运用上,西部地区采用不同于发达地区的机制和做法,采用由企业、金融、政府三方支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运作机制,即企业自身强化内部各方面管理系统,金融保险发挥杠杆作用撬动资金注入,政府担保补偿资金提供保障等三方面的协力组合,为不发达地区中小技术型企业吸收风险投资助力。  相似文献   

14.
冯旭平 《商场现代化》2007,(25):305-306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找出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并对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孙博 《商》2012,(19):167-167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如何克服现存的制度障碍,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对发达地区先进产业的承接,以及实现培育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是当下西部地区获得进步一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形成扩散效应永远大于回流效应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形成树立培育新兴产业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形成西部地区高效的人才管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和土地集中的地域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相对比较容易。但在丘陵山区、经济不发达及田块分散地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因此,如何推动偏远山区、不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个地区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并不取决于当地的幅员大小,而是取决于当地的资源能够维持多少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受自然环境所制约的人口承载力会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从这一原理来看,正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西部地区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解决人口与环境间的恶性循环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达540万平方公里,人口2.85亿人,分别占全国的56%和22.8%。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但所占比重低,发展速度慢,而且差距还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私营企业65%分布在东部,23%在中部,12%在西部;个体工商户44%分布在东部,39%在中部,17%在西部。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不但经济落后,而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个体私营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档…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十年经济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战略带领着西部地区以更快地速度提高经济水平。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的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真正做到与发达地区同步、和谐发展,西部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阻碍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0.
饶鹏  戴波 《市场论坛》2004,(10):9-10
中国经济发展由东部发达地区依次向中部次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推进,是经济非均衡增长及演进的必然趋势.对于西部省市而言,如何构筑一个合理的空间序列,科学地确定重点经济带(区)的空间范围是成功实施重点开发战略的基础前提.本文在阐述分析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空间架构及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