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虽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不再是解决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了。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作了阐释,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诚镇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少国 《当代财经》2005,(7):76-81,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对我国的城镇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协调性不断加剧。本文在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失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路径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确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甚至为负值,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种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大量隐性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对称性;投资增长与就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经济和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一般而言,贸易顺差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从贸易顺差的具体影响来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增加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急剧增长的贸易顺差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就业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并不乐观.据统计,2006年城镇下岗职工约40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人,全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约700万人,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可见,我国每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亿人。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按8%计算,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就业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我国虽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但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并不乐观。我国每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1.77亿人。另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至少2000万人。这样,我国实际上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为1.97亿人。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按8%计算,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则每年对劳动力的需要约为800万。这样,我国将有1.89亿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国家,尤其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今后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不仅包括大量的下岗分流职工,而且还包括每年不少于800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就业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平均每年增加就业1130万人,平均增长2%。另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7.2%,远远超过第一产业1.1%和第二产业4.7%的…  相似文献   

10.
辛华 《经贸实践》2011,(6):56-57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国产电视动画总量超过22万分钟,与1993--2003年期间年均4200分钟产量相比,跃升50倍.产业繁荣理应带来对人才需求的极度增长,但最新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漫专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远稳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民航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拉动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民航业对带动就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的边远地区,民航业在这些方面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2.
孙鸣浦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143,149
科技进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带动就业增长。运用理论模型推导分析科技进步条件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效应关系。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使规模经济迅速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的矛盾出发,分析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提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拉动就业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是正向相关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章以辽宁省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得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违背了"奥肯定律",并考察经济增长没有创造就业增长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远稳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民航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拉动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民航业对带动就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的边远地区,民航业在这些方面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就业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劳动力总量供求严重失衡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2。5亿个新增就业岗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未来劳动力供给压力持续加大。从现实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增长的就业压力,即“人口型”压力。据测算,从现在起到2010年,“人口型”劳动力年均增长1450万人。“九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近1()q万。这对我国经济社会构成直接的压力。第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向城市转移的就业压力,即“农村剩余型”压力。我国12…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02,(8):19-24
最近,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在此期间,我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然而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报告建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要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我国呈现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特点。为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三产业,以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9.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经济结构失衡状况不断恶化,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一、2005年劳动就业工作回顾(一)2005年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取得显著成效,预计2005年比上年同期增长9.4%,大大超过年初经济增长8.8%的预测。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在各级政府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预计能够超额完成全年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任务(表1)。表12005年就业任务完成情况万人时间1~3月1~6月1~9月1~12月全国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05958109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0258390500帮助“4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