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月明 《科学决策》2008,(12):96-97
分属于时间艺术的音乐和分属于空间艺术的建筑在某些层面上来看是相通的,二者之间无论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还是创作的互通性上都可谓渊源至深,以本文为导引,不难发现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互融性。  相似文献   

2.
魏馨德 《发展》2011,(2):110-112
本文就儒道音乐文化思想与国人声乐艺术方面的关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阐释,并论述了儒道音乐文化思想使得国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通感能力发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晓敏 《魅力中国》2010,(23):331-331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等。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内容与形式一直是艺术创造的两方面。与西方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艺术审美理念相反,中国古典艺术代表音乐秉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长久地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吴榛榛 《魅力中国》2009,(14):105-106
通过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建筑要素的比较研究,分析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音乐特点,对它们构成要素之间的相通引出二者的内在关联性,从而阐述音乐对于提高建筑整体设计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建筑对音乐具有开阔视野,起创造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的审美体验是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对艺术体验过程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进行评价,从而促进音乐创作主体做出艺术创作的决定,在追求更好地实现审美体验目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创作的质量。欣赏音乐行为既适合作为目标音乐行为,也适合作为手段音乐行为,而且无论作为哪种音乐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舒服的,有不舒服的,几乎每个人都能区分开这两种感觉。可是有的人能舒服地陶醉其中,能从不舒服中找出问题。有的人却不能,为什么呢?我想,这与人的艺术素质有关,而艺术素质则是人的总体素质之一,它对人的修养与气质有很大作用。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觉得自己有责任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起码要让他们有欣赏音乐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钢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声音、速度、力度、和声、触键、装饰音、踏板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但它们都富有艺术魅力的,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9.
杨维英 《魅力中国》2014,(1):250-250,252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要求我们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新一代的准职业人具有过硬的技能还要用较宽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涵养成为社会主义新生代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本文主要探讨音乐与建筑的共性,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与建筑专业结合,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建筑艺术,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李良慧 《新西部(上)》2009,(5):234-234,228
"通感"是指在建立感觉移借和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沟通的现象从而在感觉转移中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音乐欣赏课中,有利于学生了解作品,欣赏作品,热爱作品,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中西音乐的起源、发展道路以及中西方传统思维和艺术审美的观念比较入手,浅谈其相互间的差异及其影响。中国音乐“源于本土”多为宗教性音乐;西方音乐源于希腊,宗教信仰仪式和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音乐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便形成了对线形的偏爱;西方逐步确定了调式调性、复调、和声等系统理论及系统的演唱演奏方法;中国音乐特点为:五声音阶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语言、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乐器乐队的组织、演奏技术的成熟以及作曲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轲 《魅力中国》2014,(9):94-94
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渐发展变化而来,所以音乐教育更不可能只有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加入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艺术建筑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化品位和外在形象的特征。建筑从它涎生的那刻起,就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与艺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相伴而行从远古走到现在。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建筑,因而有了建筑,也就有了建筑艺术,所以,建筑是艺术的载体,艺术是建筑之魂,正象曾经组建了建筑学说的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化而兴盛衰亡。  相似文献   

15.
王娜 《魅力中国》2011,(17):236-236
建筑,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建筑的诸多特性中,建筑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琳 《魅力中国》2011,(7):115-115
新颁布的基础音乐教学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因此,我们也称当代的音乐教育为“音乐审美教育”。新课标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下面结合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就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郜亚菲 《魅力中国》2011,(21):99-99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一种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这两者虽然利用的感官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本文从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特征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黄云 《西部大开发》2011,(2):131-131
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晓燕 《魅力中国》2013,(23):105-105
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众多流派纷纷登场、更替频繁。表现主义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本文拟从音乐文化、音乐创作、音乐审蔓几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如今音乐改革的工作也在同步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社会中,还进一步掀起了文化追求的热潮,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了音乐鉴赏.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