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诉求愈发强烈,区域发展程度不一导致不同空间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中心区域往往供不应求,而边缘区域反之,仅从二维平面空间考虑公园绿地分布已不再符合城乡协调发展和公园绿地服务公平需要,公园绿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优化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生态系统服务效率急迫需要明确其...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学区绅士化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建国初期的较为均等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分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变迁。分析了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于结构和个体层面的双重空间社会排斥,并指出这两方面的排斥力造成了目前城市空间分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钱瑛瑛  刘婵 《上海房地》2009,(11):18-20
引言 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剧了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分异。保障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往往在忽视合理空间布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与阶层分化。笔者基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理论对上海保障住房空间布局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布局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变迁是北京市社会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转变的根本动力;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家庭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是北京社会空间分化的直接动力;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是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优化社会空间格局,基础是遏制收入代际流动,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核心是城市规划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空间的均等化分布;关键是大力推进创新性城市建设,逐步消解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趋势,最终促进社会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方法时研究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需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各街道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置分析两种方法定量测度了研究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不足1000 m即可到达一个公园,超过70%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2)在街道水平上研究区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比较公平、较为合理,可这性水平与需求指数呈显著相关,很高或高需求的街道70%左右均具有很好或好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7.
张慧慧  ZH  NGHui-hui 《价值工程》2014,(4):287-288
本文从转型前阜新市的社会经济情况到转型中阜新市的社会经济情况对转型期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影响社会空间的三项指标即人口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失业率的社会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总结出推动阜新市社会空间分异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勤是城市居民的基本交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勤负担的社会分异现象日益显现,制约着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数据,构建两种通勤负担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通勤负担,实证结果显示: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群通勤负担较轻;年龄和学历与通勤负担呈负相关;非天津户口、以私家车为通勤方式居民通勤负担较重;低收入、非天津市户口居民空间失配现象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城市政府在关注居民整体通勤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应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不同群体通勤负担分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产物。通过本土化、历时性分析框架建构,追溯中国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脉络,并剖析其潜藏效应。在此框架下,重点辨析了三组关系:(1)国家尺度对大都市区尺度的建构性影响。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的结构性动因,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一系列、体系性的社会与城乡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快速生成与具象建构。(2)大都市区社会空间建构中的重要主体及互动关系。地方发展行为逻辑与土地组织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住房的结构化、非均衡供给与消费市场分化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匹配,加速了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成型。(3)空间形式在经济社会维度的扩展影响。空间最直观,经济层面次之,社会层面较为隐蔽。三者交叉扭结在一起,加速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定型化,对大都市区与国家尺度产生了双重的反作用力。从制度与空间层面来减少社会结构中的对抗性因素,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是未来应对大都市区空间分异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0.
冯健  张琦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66-78,86,封3
以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空间分异的各种指数,对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武汉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本地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老年人口、外来人口、人口快速增长因子以及失业人口.社会区类型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散居区、近城老年人口聚居区、本地高学历人口聚居区、远城农业人口聚居区、临湖人口快速增长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区.就社会空间分异而言,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2000~2010年间多数社会指标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增加.但与北京相比,武汉社会空间系统又较为简单,城市空间格局仍处在演化重构的过程之中.政府、市场及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决策共同影响了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对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减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成都市市民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从公园绿地的分布、建筑安全和植物种植设计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重要功能.并根据调查总结出目前公园绿地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建立防灾公园的希望以及今后公园绿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推广的意义,分析了上海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现状,介绍了上海绿化和市容行业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推动本市公园绿地公共信息图形标志设置规范的概况,论述了此项工作对上海构建闰际化现代城市的意义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oronto's Don Mount Court community, the first socially mixed public‐housing redevelopment site in Canada. Similar to the American HOPE VI program, redevelopment involved the demolition and mixed‐incom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to include both public housing and new market condominiums with a neo‐traditional redesign. Based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our struggles that emerged over the course of a series of mixed‐income community governance meetings intended to promote social inclusion. These struggles related to (1)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in shaping local priorities; (2) the power to brand the community and define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3) the power to define and use public space; and (4) power over modes of surveillance and exclusion. The findings challenge the myth that the ‘benevolent’ middle class will use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social capital to the benefit of their low‐income neighbors in mixed neighbourhoods. Instea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public‐housing tenants were often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antagonism. It is argued that policymakers intent on ameliora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residence 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should focus on funding for social programs and transformative change, rather than on public‐housing demolition and state‐driven gentrification via mixed‐income re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Focusing on social care workers in public, private and voluntary sector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austerity on public servi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The article uses an innovative diary method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trinsic elements of job quality such as supervision practice in mitigating degradation in extrinsic elements as austerity dismantles public service HRM. The article also reports that supervision has itself come under pressure due to resource shortages. The results regarding sub‐sector differenc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rebuilding the 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social care so that they are more sensitive to differences across private, public and voluntary sectors.  相似文献   

15.
刘霄渐  刘汝建  肖永添 《价值工程》2011,30(24):323-324
社会公德缺失行为日益严重,原因在于社会公德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非强制性的社会道德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约束力低,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有强制性的管理。系统地以工程化的对策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不仅是一个规模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与社会分化的过程,并带来城市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社会阶层在生活空间上的疏离与隔膜对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解决的途径可选择:适度的多样化混居;改造和提升弱区位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到外来工的生活居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Discussions on social movements in Asian citi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ce of public rallies in the region. In this article, I look at the case of Thamrin‐Sudirman, the main thoroughfare in Jakarta, Indonesia, to uncover how physical urban spaces constituting part of the city as living systems broaden the reach of social movements' agendas. The study involved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t rallies, interviews with social movement leaders and participants, and a look at simultaneous public rallies in various c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es of public rallies as ‘megaphones’, based on the patterns of issues featured in the rallies, the groups participating, and the nodes and paths that they constructed. Two key dimensions of the megaphone are: (1) the symbolic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s of rallie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and the media. Particular sites in cities become places where information is gathered, distributed and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media, facilitating a network among citi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ities are agents of political actions that amplify ideas and spread them across the globe. The urban centers' megaphonic function results from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e public sphere, and is reflective of the recentering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1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物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绿色物流创新。文中在阐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绿色物流基本内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优劣势,最后提出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晓霞 《价值工程》2010,29(14):253-253
在社会教育中,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图书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场所,当今,社会教育职能也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入手,提出了如何提高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