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简称《办法》)实施至今已逾两年,为此,深圳专员办开展了驻深中央直管商业银行对《办法》执行情况的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现阶段财政部门如何应对商业银行呆账准备提取的新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对《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进行修订,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 并规定金融企业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由于《新办法》内容变化较大,在对呆账准备提取进行审计时, 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呆账准备提取管理的新旧标准,  相似文献   

3.
银行贷款坏账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金融企业。针对银行呆账准备计提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尤其是2005年6月份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 (后称《办法》),引起了商业银行管理层以及市场的强烈反响。本文主要探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历史沿革,以及《办法》的出台对商业银行各类财务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最近,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办法》取消了呆账核销计划限制,下放了审批权限,在这种有利于消化商业银行呆账的条件下,基层银行机构核呆现状如何?本文试通过对怀宁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核呆情况的调查分析,深层探析内外部原因,并提出作者观点,为各级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笔者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执行呆账准备提取政策时比较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是,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200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个文件被同时使用,而这两个文件又有一些相抵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呆账准备的提取和呆账的核销都是依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拨备主要用于防范预期损失,是金融机构为抵御资产风险而提取的用于补偿资产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准备金,主要用以防范金融机构未来经营风险和补充金融机构资本。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稳健的风险拨备制度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及控制风险的关键手段。本文拟对我国金融企业风险拨备制度做些探讨。一、关于风险拨备的定义风险拨备的定义与“呆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概念含义类似。最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中,呆账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债权和股权资产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包…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简称《办法》)实施至今已逾两年,为此,深圳专员办开展了驻深中央直管商业银行对《办法》执行情况的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现阶段财政部门如何应对商业银行果账准备提取的新发展进行了思考。一、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提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财政部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下称新办法),大大放宽了呆账认定条件和核销条件,使金融机构降低核销成本,尤其是办法第四条第七款、第十四款和第十五款,直接针对近年金融机构核销中的操作“瓶颈”,适用面广、操作性强。新办法对呆账的认定更加符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核销政策进一步放宽,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实利润,提高资产质量。但金融机构在新办法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宋素耀 《财会学习》2006,(10):45-47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增强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及时处置资产损失,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从财务和税收方面对金融企业呆账准备做出规定.目前适用的财务规定,主要有200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5]50号)、2005年9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底,财政部以财金[2012]20号文颁布了《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并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新办法对原《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以下简称"原办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对金融企业准备金的相关概念、计提方法、账务处理、管理要求等进行了规范。论文对新、旧办法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比较,并重点分析了新办法的实施可能对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工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汇》2024,(2):22-23
<正>01《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展业办法》)第二条所称“金融机构”的定义是什么?答:《展业办法》第二条中所称“金融机构”包括:境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类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及其具有经营许可的境内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交易结算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境内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具有经营许可的分支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具有经营许可的非法人分支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机构、典当行、  相似文献   

13.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金融资产,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当期损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有关规定存在不一致,在实务中如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值得国内银行业认真思考。一、我国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有关规定及差异分析(一)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主要有三个规定:第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4月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第二个是财政部于2005年5月发布并于同年7月实施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三个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准则”)。  相似文献   

14.
对于表外应收利息的核销,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处理,即对于贷款本金符合核销条件的,其表外应收利息比照《管理办法》进行核销。但对贷款本金通过清收或者债务重组后遗留下的表外应收利息(以下简称表外净欠息)如何核销,有关部门尚未作出明确规定,本文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日常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银行监管者还是银行经营者,在进行银行信贷管理和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时,往往都将精力和视点集中在银行贷款的“三查”环节,却忽视了信贷管理工作的另一块“责任田”———银行呆账准备提取和呆账核销的管理。那么,目前银行的呆账准备提取和呆账  相似文献   

16.
行业扫描     
《证券导刊》2014,(4):50-53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下称《核销办法》),大幅放宽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的自丰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今年财政部制定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制定统一的呆账准备监管指引;对呆账准备给予税收优惠等.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新近颁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核销管理办法》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进,但在呆账核销账务处理,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协调、呆账准备金税收待遇等方面尚存缺陷,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业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始于于1988年。在此之前,各银行都不能提取呆账准备金,如果贷款发生损失,须集中报国务院批准后才害免,并冲减信贷基金。1988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代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规定专业银行从1988年起建立啉账准备金制度,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贷款来确定,其中工业、商业、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按年初贷余额的1‰在年初提取;进出口贸易贷款提取比例为1.5‰;农业、乡镇企业、外汇、私营和个体户贷款,以及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贷款的提取比例都是2‰。1992年,财政部对上述规定作了修订,将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提高到5‰。1993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呆账准备金按年初贷款余额的6‰全额提取,以后每年增加1‰。从1996年起,改为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1998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个性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刎取办法的通知》,规定呆‘账准备金由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改为按本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账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超过1%部分,当年应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但交纳所科税时应作纳税调整,统一计算本看应纳税所得额并依法缴纳所得税。目前仍执行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20.
呆账准备提取与核销的财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1]127号);2002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号).以上两份管理办法对呆账的认定、呆账准备的计提口径及比例、呆账核销的处理办法等方面做了规定,但由于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体现在具体规定上,两者有较大差异,造成实际工作中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有较大区别,本文通过对两份管理办法的比较分析,提出金融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税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