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借鉴早在19世纪就产生的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为解决我国的农业生态问题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转变农业现有的生产方式,使三大效益可以和谐相处;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依赖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和化肥化道路,欧美发达国家成功地完成了农业现代化。中国复制欧美模式六十余年,至今仍未完成从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中国应对现行的农业现代化制度安排进行反思和创新。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产业优势,移植农业现代服务业来改造传统农业,不仅符合现代服务业拓展其服务空间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创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制度。虽然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制度有其内在需求与供给机理,但要实现其制度设计,至少应在学习、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隐含着牺牲土地生产功能而权当保障功能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土地经营存在着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应在切实保证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改变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实行适当的集中合作经营,使农村土地的保障和生产双重功能同时发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长远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产方式的表现形态所经历的几个不同阶段。在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事业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符合知识生产力与世界全球一体化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发展形态的经济制度与企业家队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便开始谋划农业现代化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了探寻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演进和总结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有必要从三个历史阶段系统地梳理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概括阐述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之一,是农业生产领域中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逐步推进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对我国农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的一个战略方向,各级政府对此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看,全省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在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农村经营体制,“分”之后“小生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延续,农村产权制度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导致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植入困难,无法顺利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四川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农户的农业专业化与兼业化生产经营并存;虽然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表现出多样化,但农村产权制度仍然是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应坚持“分”,创新“统”;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统”的层面,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的办法,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建设科学的现代化才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之路;还包括建设科学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外延;建设科学的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 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物农业发展情况回顾和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农业做为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潜力巨大。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构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能为我国维护粮食安全、破解"三农"问题、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型农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循环型农业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分析循环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意义,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走向经济发达的机制就是促使现代工业部门发展,随后将利润投资于农业。同时,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劳动力,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以现代工业为主。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首先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和农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然后提出应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妥善转移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乡镇经济、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等措施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使城乡走上合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基础是加快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农村干群矛盾;关键是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重要条件是加大再造秀美山川的监管力度;保障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步伐,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扩大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份额。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稳定,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吉林省经济增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既有理论研究价值,又有实践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集中发展粮食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民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等措施,旨在于使农民收入有一个稳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显性负担大幅度减轻,然而农民的隐性负担并未因此减轻,政策外负担有增无减,教育与医疗负担不轻,"剪刀差"负担存在泛化。农民的隐性负担沉重,主要源于乡镇管理的体制缺陷、发展导向的城市偏向和商品要素的市场失灵。要减轻直至消除农民的隐性负担,必须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落实"三农"倾斜政策,完善商品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18.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仅靠农民自身或政府的投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对于大量资金的需求的.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完善农村现有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发挥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金融支持作用,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探索可行方式引进外国资本,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资金的需求.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推进,构建完善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 ,提出农业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在分析了中国农业的贸易条件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后 ,指出在实现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革的基础上的一系列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对契约农业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如何?本文以甘肃老贫地区当归产销行为为例,依据本区域样本县——漳县、岷县、渭源等三个县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文化素质对当归产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且文化素质越高参与契约农业的需求越旺盛;但是,绝大多数农户对合同违约时自己利益得不到赔偿有所担忧。为此,要有效推广契约农业,切实有效地保护、培育和壮大本区域具有特色与优势的精细、精品种植业,使其健康、协调和有序发展,在加强对契约农业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契约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契约农业的认知程度并促使其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