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城市圈为整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圈经济的发展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市圈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的介入和支持,以促进城市圈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一体化是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经济一体化概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深莞惠的经济一体化是城市圈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它受区域外部城市香港、广州的巨大影响;实质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发展模式将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其战略实施的核心在于区域政策与空间规划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婷  刘应洪 《特区经济》2009,(2):193-194
成都平原城市圈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经济、科教、商贸中心。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带动四川省乃至西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市圈的内涵出发,分析构建成都平原城市圈的基础与环境,然后对其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成都平原城市圈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各区域经济内部也加快一体化建设,对外交往日趋平凡,区域经济内各地公示语汉英翻译统一规范的矛盾也日渐显现。武汉城市圈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各公共场所的公示用语进行了搜集整理,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翻译理论提出了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武汉为首的1+8城市圈之间的区域协作不断深入,然而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协调与协作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协作机制不完善、协作主体不广泛等种种问题。本文在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这一制度变迁,提出武汉城市圈协作制度变迁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变迁中次级行动团体发展不足,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协作的主观意愿上,应对关键在于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约束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政府之外的广大次级行动团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陕西体育产业政策现状,探讨关天经济一体化对陕西体育产业政策的影响:拓宽了体育产业政策的适用范围;要求不同区域政策制定机构协同合作;导致体育产业政策实施与评价标准不统一。提出了陕西体育产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相兼容。提出制定对策建议:建立陕西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制定体育产业政策;建立体育产业政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灏  冯百侠  王宏剑 《科技和产业》2006,6(11):16-17,2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初见端倪。本文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跨区域协调机制、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和水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推进区域一体化,以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重构经济新版图,是当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之一。本文从融入区域一体化、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视角,对宁波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快推进转型创新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解读《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入手,剖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对宁波转型创新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武汉城市圈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严峻的形势下,应客观面对、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关系,把握发展的机遇。只有把握这些机遇,利用国家出台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实行区域一体化战略,才能促进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围”“极”“链”“点”是现代区域经济的四个关键点,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实施“关中、陕南、陕北互动一体化”战略,用科学发展观营造陕西发展围;实施“中心辐射、环轴带动、发展走廊、梯度推进”战略,构筑陕西经济增长极;实施“产业集群、联动开发、链条发展、集团带动”战略,全力打造陕西经济产业链;实施“生态立省、重化强省、民营主导、特色富民”战略,精心培植陕西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滕阳  秦浩 《魅力中国》2014,(11):223-223
交通运输是一种会占用较多的资源以及消耗较多能源的产业。虽然交通运输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但是也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以及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子系统,并且会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不管是从交通运输系统来看,还是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要注重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60和70年代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之后,由于实施效果欠佳以及国际经济条件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注。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掀起了新的浪潮: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计划正在顺利实施,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已经形成,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此外,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刘赪  马捷  王成璋 《特区经济》2006,(9):262-264
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在分析中心城市及城市圈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圈现象已成为市场竞争区域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和力量。在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建设如火如荼,襄樊、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竞相发展,荆门要想在未来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真正成为鄂中区域经济中心。掇刀既是荆门的高新区和开发区,又是荆门未来的新城区。加快发展,振兴荆门,掇刀责任重大。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把掇刀建设成为兴工富市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荆门新的经济增长极。现实要求掇刀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迅速成长壮大为荆门城市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杨丹卉 《老区建设》2014,(22):39-40
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周边城市群的发展,江西省委提出"昌九一体化"的昌九走廊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江西区域旅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旅游产业集群的探讨变得尤为重要。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昌九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可采取的类型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特征和路径,这对促进江西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荣 《港口经济》2010,(12):49-5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我国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临港产业是沿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圈内部合理分工是城市圈形成竞争合力的重要条件。长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潜质最好的区域经济体。为使长三角城市圈成为可与其他世界级城市圈角力的经济密集区,应当依据苏浙沪两省一市各自优势竞争力,重新审视其产业的定位和布局。如何认识长三角产业结构现状,引导和协调长三角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和分工,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非良性竞争,是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发挥港口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港口,特别是国际性港口,作为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必经转运点作用的同时,其组织外贸的战略作用则日益增强。作为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型经济的港口经济,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正在成为强化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区域整合、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京津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区域经济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京津区域的崛起对该地区的金融服务和体系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地区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创新滞后,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本文在分析京津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和内部的优、劣势,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拉动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武汉城市圈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够迅速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机遇;但是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带来的竞争和武汉城市圈作为粮食主产区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