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芬芬 《时代经贸》2012,(14):60-61
合并报表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中的常见报表,信息需求者对合并报表的真实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商誉,这个特殊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中的难点,尤其是。商誉减值准备”确定的方法。如何确认和核算“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跟踪了并购事件层次商誉从形成到首次减值的过程,并将商誉减值时间和减值风险分为合理减值和延迟减值两部分,通过使用生存分析模型的半参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合理减值时间和风险无法衡量的问题,实证检验了并购特征中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与商誉减值及时性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并购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高估并购溢价,对后续期间的商誉减值风险认知不足,进而延长商誉减值延迟时间、降低商誉减值及时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商誉减值及时性领域做出了有益补充,为有关部门完善商誉减值相关准则和制定商誉减值风险管控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最新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号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单独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作了规定,与以往分散在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条款中的规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解读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分析长期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减值确认、减值计量、商誉减值及减值披露方面相关规范的  相似文献   

4.
顾伟敏  祝焰 《当代经济》2006,(15):99-10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号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单独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作了规定,与以往分散在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条款中的规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解读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分析长期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减值确认、减值计量、商誉减值及减值披露方面相关规范的最新变化,并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1998年发布,2004年修订)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处理>、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2001年发布)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新旧准则资产减值的差异 1.改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以及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6.
王芳 《时代经贸》2008,6(5):17-18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商誉减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资产减值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就商誉减值理论、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商誉减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时代经贸》2008,6(8):17-18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商誉减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资产减值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就商誉减值理论、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国际趋同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桢 《经济师》2006,(8):17-17
近年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先后废止了摊销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商誉不可摊销,而代之以至少每年一次的减值测试,其他一些国家也对此做出相应反应。在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形式下,统一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必然趋势,但采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还值得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商誉减值会计准则(一)商誉减值测试时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  相似文献   

10.
权益结合法的发展历史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2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发布141号公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和142号公告《商誉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所有的企业合并只能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并要求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2001年10月,同际会计准则委员(ISAC)在其议事议程中修改了企业合并这一项,取消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摊销进行了修汀。  相似文献   

11.
“商誉”价值是指企业合并时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我国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中母公司所拥有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列作“合并价差”。从内容来看,合并价差实际包括二部分内容:(1)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2)商誉。另外,《投资》准则中对初始投资成本与所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单独核算,并在一定期限内分摊。从内容分析,《投资》准则中的“股权投资差额”即是合并报表中“合并价差”项目,遣一项目在我国会计处理中与国际惯例不一致是主要因素是对商誉没有进行单独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规定及应用现状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需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生物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些长期资产在有些企业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计提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国目前有关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和完善,同时,报表审计时也可能发生无法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使审计处于尴尬境地。因此,研究新旧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及其带来的影响,并借鉴国际惯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将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果仍然照搬《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的规定,将按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本文就此结果是否合理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外业务的扩张,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已逐渐趋同.然而我国对商誉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商誉减值的计量、披露上有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可通过补充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准则、增强第三方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商誉计量模式等建议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从公允价值、存货、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在新旧准则中的变动情况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提出限制利润操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表明在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中,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上的趋同——对商誉的后续计量都是采用减值测试法.相比于以前的系统摊销法,减值测试法确实有诸多好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减值测试法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针对其不足的地方,我们可相应作出一些调整,以使其更能满足成本效益性和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数次巨大的变革,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财政部于2006年2月25日颁布了39项圣业会计准则,其中第8号就是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主要规范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和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韩瑞红 《经济师》2008,(9):177-178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现行准则相比,新准则在适用范围、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减值转回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文章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出发,分析了目前资产减值准备金提取的现状,结合财政部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首先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原因及其确认标准;进而探讨了固定资产和商誉减值等资产的确认、计量及实务操作,从中引出资产组的操作,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最后对资产减值的披露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赵刚 《经济师》2010,(7):140-141
随着2006年我国会计新准则的颁布,我国商誉会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完善,逐渐与国际趋同。文章通过研究新准则下商誉确认与计量的变化,着重探讨如何解决我国商誉存在的问题,包括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公允价值的不精确、负商誉的处理以及减值测试的难以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以期解决企业并购中所面临的商誉难题。  相似文献   

20.
对外购正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体现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的三种观点,试图对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方法做出总结、评论和完善。笔者首先总结了现有的外购商誉后续处理方法,包括:①立即注销合并商誉(或部分);②将购买商誉资本化为一项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按期摊销;③把外购正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进行报告(不摊销)但必须进行减值评估。其次评论了这三种方法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从总体上说,第三种方法优于前两种方法,但在实务中也存在单独测试正商誉减值程度的难度和在商誉增值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反映不充分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最后一部分针对第三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旨在使第三种方法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