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这不仅阻碍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且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国农业经营制度不完善的根源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是集体所有权的模糊性和农户土地产权的残缺性。从总体上来说,完善农业经营制度的关键在于进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杜明义 《发展研究》2013,(11):95-100
中国小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形成了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赋予了农民一定土地权益.但其不利于现代社会化生产,趋于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锁定状态.土地承包制实际是传统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路径的回归,其在一定产权效率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土地承包制的产权制度约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推进农地产权的资本化改革,促进农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是农地产权现代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推进小农农地产权制度的现代转变还须进行产权界定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健全等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由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使得农地利用状况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之下,不断创造出新的制度供给,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政策导向下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及相关制度,以促进农地产权制度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度2007—2019年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采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的效应。研究发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提升,同时存在区位异质性、要素禀赋异质性和政府能力异质性。第一,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较为显著,中部略高于东部,西部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效应不显著。第二,在中要素禀赋和低要素禀赋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的效应显著为正,高要素禀赋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的效应不显著。第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的边际效应随政府能力由强变弱依次递减。机制检验表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加速农地流转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当前衡阳农地流转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流转效率低。这个问题的出现与农地产权制度固有缺陷和农地流转的配套制度的缺乏有关,制度成因突出表现为: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了农地流转效率。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基于制度视角的衡阳农地流转效率低的化解路径。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农地产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强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他们在农地产权制度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的农地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问题上的体制性冲突日益凸现。一方面,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为地方政府的失范行为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农地转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给地方政府侵权行为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失范行为又强化和扩大了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寻租行为严重侵害农民利益,违法用地导致土地闲置浪费,过度干涉导致农户承包经营权更加残缺。我们必须打破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和思维定式,不失时机地进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尽快实现土地国有、农户永佃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生成内在机理的制度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凯  王丽英 《生产力研究》2005,(5):41-42,129
与以往将农地流转作为一种可以解决现实三农问题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角度不同,文章以农地流转的秩序化、规范化即农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为分析起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农地流转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间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农地流转制度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产权效率增进的过程,是农地制度内从属制度的边际调整。  相似文献   

10.
江雪萍 《当代经济》2016,(30):33-35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主要从农地制度演变的过程对现行农地制度的制度缺陷,现有农地所有制关系的争议,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地权的稳定和土地承包立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现行农地征用补偿制度产生了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现实障碍.本文对新中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梳理,对不同阶段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效果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补偿标准,而在于农地产权制度、公权力的无约束、土地生产要素功能的被忽视和农民权利的缺失.因此,今后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改革应主要从上述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曾世宏 《经济师》2005,(11):31-32
中国经济转型期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具有稳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缓冲制度变迁功能,而农地产权的私人边际调整或界定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宜大规模私有化,而应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缩小委托———代理链、强化约束与激励机制、确保农地资产专用性。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中国经济转型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击地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如今人类所需食物的98%源于土地。在我国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我国农地经营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委托代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峰 《经济纵横》2002,(12):29-32
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地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复合的委托代理安排。我国农地制度运行的低效和失范直接导源于委托代理安排的缺陷 ,而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产权制度和农地市场制度的缺陷。因此 ,摆脱委托代理困境 ,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的关键在于明晰农地产权 ,完善农地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一个法律"所有权"存在重大缺陷的制度,必然导致在其框架下的其它正式制度难以自洽,也使得法律规定下的产权制度难以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这正是当代中国农地制度问题的核心。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就当代中国农地法律和产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后果进行了分析,也试图从这一角度解释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革困境。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较国内外农地流转,中国农地流转率偏低,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有效土地市场的建立,土地租赁市场已经成为农地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农地市场的发育不仅取决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制度环境、经济环境、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也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中国土地市场,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地资本化是农地产权的资本化。农地资本化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严格土地用途,用活使用权为原则。目前,农地使用权资本化途径较多,实际还应推进集体建设用地非农资本化经营和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制度;而农地所有权资本化途径主要体现为农地征收、征购、平等交易等。农地资本化要顺利健康推进,促进城乡统筹深入全面发展,还须在农地产权制度、农地市场、技术与人才、社保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是较早将国家整合到制度变迁中去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蕴藏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挖掘,发现马克思不仅有自己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马克思模型重视非正式制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强调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模型对于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无疑是最具有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产先回顾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必须变革,其核心问题在于“还权于民”,其次,结合国情,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应以建立能适应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与此相应,需建立以社会所有制为前提,业主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双层产权制度,最后,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绩,但其取得成效的原因却莫衷一是.通过梳理不同学科对产权功能的论述发现,看似曲折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背后有着合理的经济、社会与政治逻辑,不同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都是在考虑制度实践困境、国家能力状况、国家诉求特征等约束条件下的抉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约束条件下适势推进制度变革,通过产权功能的逐次释放来提升制度绩效.农地产权功能发挥整体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功能发挥具有渐进性特征,社会功能发挥经历了由强制性向规范性的转变,政治功能发挥日趋自主性.在三权分置改革推进过程中,可在产权功能全面发挥的框架下推进制度创新,同时畅通社会与国家的协商渠道,及时回应治理反馈,以提升制度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