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支付时滞、汇率传递与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基准当地货币定价(LCP)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支付时滞建立小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研究支付时滞对汇率传递及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支付时滞后,汇率不仅通过基准LCP模型下实际边际成本和汇率失调影响产品价格,还会通过汇率预期和利率影响产品价格,这使得支付时滞会加剧国内通胀和经济波动,降低货币政策效果,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同时,引入支付时滞的LCP模型减小了汇率传递程度,提高了LCP模型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辩证地考察了汇率波动与汇率传递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汇率波动有不同的来源,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在波动中传递,在传递中波动。两者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货币的动态稳定,特别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之一,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有很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相对固定的汇率政策是主要成因之一。本文构造了加权平均有效汇率指数,并检验其与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关系,目的在于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国内物价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国外物价水平及国内货币供应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CPI存在显著影响;国内CPI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汇率波动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郑志强 《当代经济》2014,(24):140-14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存在负向相关关系,有效汇率变动会造成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的短期波动,但是对消费者价格波动的解释力有限.汇率传递存在时滞,并且有沿着价格链下降的趋势.不同时点的脉冲响应分析并没有发现汇率传递效应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货币供应量冲击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要强于名义有效汇率和世界能源价格冲击.  相似文献   

5.
郑重 《经济论坛》2011,(8):5-8,14
目前,汇率的传递率已越来越多地被学者所重视,不完全汇率传递的证实和发现对货币政策规则以及汇率制度的选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是汇率传递率的下降如何改变汇率传导机制,包括汇率的物价效应、支出转换效应以及资产负债表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汇率的物价效应以及支出转换效应会因汇率传递率的下降而被削弱,同时资产负债表效应在不完全汇率传递率下的表现,还受多个因素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再次肯定了在低的汇率传递率下,货币政策规则以及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会不同于完全汇率传递率下的表现,为了对低的汇率传递率下政策选择给出合理的建议,我们需要一般均衡模型。最后,本文也提到为研究汇率传递率对新兴市场国政策选择的影响,开放经济的金融加速器模型有特别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早期的理论以弹性价格为假设,认为汇率波动引起进出口价格同比例的变动,提出了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影响的"完全传递论";另一个极端则以名义价格刚性为假设,认为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不会产生影响,进而提出了"无效论";而更多的研究以粘性价格为假设,认为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有影响,但由于存在价格的粘性,这种影响因国家的开放度、企业的定价策略而异,存在非完全传递性,从而提出"非完全传递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价格的影响,本文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研究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讨论进口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率较高,长期接近于完全传递,存在时滞效应,行业差异较为显著。国外资源品和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是推动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名义汇率的影响程度较弱。同时,本文分短期和长期计量了汇率传递率的动态趋势,并分析其差异和成因。  相似文献   

8.
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建立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目的之一是探究中国开放经济中金融加速器的存在性;二是针对中国1997—2008年间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差异,以验证相对浮动汇率来说,固定汇率是否会加大经济波动。通过使用中国数据和ML方法估计含和不含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发现,似然率检验接受前者而拒绝后者。模拟结果显示含金融加速器模型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特征更接近,再次验证了开放经济中金融加速器的存在。固定汇率下金融加速器效应强于浮动汇率,部分解释了1997—2008年间中国经济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变量波动的差异。金融加速器主要传播和放大投资效率和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对货币需求和国外冲击也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但对技术和偏好冲击的放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交错定价理论为微观基础,通过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物价传递效应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较低的通货膨胀环境对应较低的汇率传递效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环境对应较高的汇率传递效应.不管是短期汇率传递效应还是长期汇率传递效应均表明,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汇率升值可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汇率升值反而会刺激国内物价继续上涨.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的顺周期效应表明货币当局在高通货膨胀环境下应谨慎控制汇率波动幅度,以免推动国内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近年来国际收支平衡与传统汇率理论相悖的现象,以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主要从价格刚性、定价策略、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等六个视角解析汇率的不完全传递。论证了不同汇率传递程度的国家应当采用的汇率制度的差异,以及在汇率不完全的大背景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以稳定国内商品的价格为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汇率与贸易收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表现出了"U"型特征,推动其升值的主要因素是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的不断增加、FDI资本的大量流入和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人民币均衡汇率在1985年~1989年表现为高估,在1990年~2009年表现为低估。人民币均衡汇率低估具有逐渐收敛的特征,从而人民币均衡汇率继续升值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完善不仅要考虑到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也要考虑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Dornbusch(1987)模型,通过建立投资国-受资国-国际市场的三国框架,分析多国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公司内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1)受资国汇率的单边波动对公司内贸易余额的影响取决于汇率的出口数量弹性、价格弹性以及母公司在跨国生产中附加值比重;(2)当投资国和受资国汇率均出现波动时,公司内贸易的综合汇率弹性等于加权的单边汇率弹性;(3)市场结构因素在决定汇率对公司内贸易传导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失调、波动与调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区分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均衡汇率、失调和波动,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值,发现人民币不存在严重高估和低估,只是产品市场上近期实际汇率低估且程度在加深,而资产市场上高估;产品市场上实际汇率长期波动主要源自相对供给冲击,资产市场上短期波动则主要来自自身调整机制和相对货币供给冲击。政策含义表明:资本账户保持一定管制降低了风险溢价,允许决策者调整短期实际汇率波动,扩大波动幅度减缓汇率升值预期,消除资产市场上短期失调;长期波动决定因素使得决策者只能以产品市场长期均衡汇率为升值目标汇率,在需求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供给管理政策实现内外经济均衡。  相似文献   

14.
张明 《金融评论》2012,(2):12-25,124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动力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从1994年汇率并轨还是从2005年央行重启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过程。从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贸易余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速等短、中、长期维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考虑到贸易顺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输入性通胀与外部压力等因素的消长,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之前的年均5%~7%放缓至年均2%~3%),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放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贸易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汇率变动、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贸易传导机制下的"资源诅咒"在我国虽然存在不明显,这种局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国资源的承受力和可持续性的结论.最后给出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化解"资源诅咒"的陷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税、货币政策与中国实际均衡汇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加入WTO后 ,降低进口品关税等措施将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 ,同时开放经济下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会改变均衡汇率水平。本文运用动态一般均衡的方法 ,探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关税税率调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改变、财政政策调整等措施对实际均衡汇率的长期效应。把货币引入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我们扩展了由Turnovsky提出的两商品资本积累模型 ,利用参数赋值(calibration)的方法进行了均衡状态下的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降低进口品关税使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而政府增加税收 ,减少对贸易品的消费则有利于人民币的保值和升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国外实际利率水平下降 ,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降低都将引起人民币均衡汇率贬值。  相似文献   

17.
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万解秋  徐涛 《经济研究》2004,39(2):39-46
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 ,改变出口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而使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发生变化 ,劳动力需求也受到影响。当出口在一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时 ,汇率的调整就会影响就业。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 ,分析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就业的增长 ,并加重就业负担。因此 ,目前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上升 ,但有必要对外汇管理和外贸体制进行适时的调整 ,以适应日益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中国对2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的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2005年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和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无论是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的出口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却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波动风险而言,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汇率传递效应不仅影响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而且还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以2005年7月为界,对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均较低,而且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明显变小,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略有增大。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递效应明显变小的原因在于传递路径中成本机制的效应被弱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传递效应略有增大的原因是传递路径中预期机制的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Obstfeld(1 99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考虑经济结构、供给冲击以及金融风险的多因素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以成本分析为工具解释了资本控制、各类成本和政府偏好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 :(1 )资本控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均衡产生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资本控制措施使经济避免多重均衡 ;(2 )放弃成本对汇率制度选择发挥关键作用 ;(3 )较大的政府偏好促使政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 ,在放弃成本不足够大的条件下 ,决策者也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偏好或者实施资本控制措施来保护本国固定汇率制度 ;(4)对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放弃成本的估计表明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放弃成本正处于中间水平 ,因此有必要增大政府对固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并且对资本帐户实施适度管理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至于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何时回归真正的“管理浮动” ,应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放弃成本的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