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四种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优质化、促使品种多样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不同机制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四种机制的综合效应。笔者运用联立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率对农民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减少0.6116%;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产品优化、品种多样化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均产生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分别增加1.1584%、0.2724%和0.4752%。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总效应为正,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1.2947%。比较不同机制的收入效应,说明运用农业技术进步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运用三次指数平滑方法,提取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趋势规律。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区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差异明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速度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系,建立VAR模型,揭示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以及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上述变量在区域间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包括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在内的各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介绍了与此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原理,政策的诱致作用可以缩短技术进步的时间,短期内完成技术替代,并构建了政策诱致发展模型。采用C-D生产函数法对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行测定,得到含有政策变量条件下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研究得出,设施大棚政策实施效果好,有效的政策措施或体制安排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较高的促进效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汽车业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远飞 《技术经济》2011,30(3):58-63
基于C-D生产函数,对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91—2008年期间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较低,且波动性很大;我国汽车业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也呈现不稳定性。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贡献率的这种特征可以解释我国汽车产业运行不稳定和效率低下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09年农业及涉农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业及涉农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TBT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0.163 7个百分点;从农业及涉农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弹性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其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只有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自发技术转移和促进强迫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才能突破壁垒,推动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徐瑛  陈秀山  刘凤良 《经济研究》2006,41(8):93-103,128
本文在分析索洛余值法缺陷的基础上,以新增长理论为理论背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产业结构变动、资本空间集聚、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量模型,使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更接近真实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而利用新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计量方法重新测算了1987—2003年间中国的技术进步状况,发现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已开始出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重新审视并界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范畴,提出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金字塔排序体系;解析了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及其内在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动力问题;剖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双重性及内在关系的处理以及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面临的困境,影响因子和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技术来研究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进出口以及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提高影响甚微,进口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出口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率达到94.2%。  相似文献   

11.
重点计算并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带来的增长"尾效",以及农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DEA方法计算了各资源的节约潜力。研究发现: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增长"尾效"存在,因此每年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1.32%;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76.86%,其次是土地资源和能源——分别为1.08%和1.01%,水资源的贡献率仅为0.07%;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2.17%,劳动力的贡献率甚至为负(-1.19%)——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就业冗余;1983年以前,冗余量最高的是水资源,其次是土地,再次是劳动力和能源,之后各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是2002年以后各资源的利用效率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人口数量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强度和环境的渐进影响.研究方法: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法.研究结果:人口数量增加和第一类农业技术进步将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类农业技术进步会减轻土地利用强度,有利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结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第一类农业技术的进步,要高度重视第二类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导致了农业技术进步在时序上呈现为阶段性。由于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必然导致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伴随着不同水平的农业技术,不同技术水平对应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内在依存关系,又构成了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阶段论。分析我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阶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第一阶段,即1949~1964年。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农业技术进步工作就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尽管技术进步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反右扩大化社会震荡的影响,但却是我省现代技术对传统经验的第一次大挑战,使农业技术综合水平系数达到了3.3114,在农业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表现出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资料,1964年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已达到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改进的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基础上,构建衡量与资本和劳动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式技术进步要素模型;并利用1985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征,同时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物质资本深化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带来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肖国东 《经济论坛》2011,(7):104-107
技术进步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本文选J~1991~2010年长春市人均GDP为样本数据,定量分析了长春市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技术进步要素贡献率并没有稳步提高,经济增长为资本驱动型,资本对技术进步的物化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技术进步活动具有外部性,它不仅能带动该创新产业的增长,同时也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增长,因此关于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江苏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为政府制定宏观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现有的研究侧重于转移成熟技术方面,而外资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尚属新的课题。该文首先从技术创新、外部性和机制体制角度界定溢出效应的内涵,然后详细分析了各种溢出效应,最后讨论了增强外资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以及有效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晓梅 《经济地理》2001,21(6):727-730
本文根据山东省自50年代以来的有关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单产的提高和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说的直接动力,其中小麦,玉米的单产与种植比例对山东省粮食总量变化贡献率最大。(2)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变化的间接因素,其中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总产量减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工艺、机器设备的改造和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且拓宽了农业生产范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